下午的陽光和安寧
韓良露 (作家)

那一日,走在仁愛路中央的步道公園上,一路幾無行人,雖然兩旁車馬喧,但眼前的大樹林蔭卻會讓人一會兒就忘了都市的煩囂。

閒步走著,突然在一草叢前,看到一身著黑衣黑襪、瘦伶伶的老嫗,肩上還掛著打開的黑傘,雖然此時是下午五時,既無雨,陽光也不那麼刺眼了,我忍不住多看了老嫗兩眼,只見她十分閒適地低頭嗑著小粒的葵瓜子,似乎並未察覺我的多事注視,完全沈浸在她自創的傘下一小方天地中。

老嫗身旁,擺著一個紅藍兩色直條的大麻布袋,我才想到她也許是個街友,平常不知在哪流浪,這回正好整以暇地在街心中間,享受著下午的清閒。

為了不想打擾到她的寧靜,我快步走開,找到了稍遠處的木椅坐下,讓黃昏的金色陽光透過樹影暖洋洋地灑在我身上,而微風吹動著眼前的水池,泛起了水紋,我忽然想到了喜愛的一句彈詞:夏日長水動風涼。我在那繼續坐著,直到天色慢慢暗了,金星升起,遠遠地老嫗站起,收起了黑傘,拖著也許是她僅有的行李,走過我的身邊,離去。我並不準備繼續跟蹤她,否則也許我將會看到她生活中較沈重不堪的那一面,畢竟,在街上當個遊民,並不是容易的事;但他們偶爾也有正常生活的人所不知的愉悅,像這樣的下午,她能夠在都市的角落,找到一處靜心的所在。

這樣的老婦人,和二千年前拒絕了希臘國王要他去做官的那個遊民哲學家,是否有著共同的特質,那個人的回答是:「走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這樣的人,真的比當國王或總統卻一天到晚想要打仗的人要懂得生活多了。

遊民是體制外的人,他們太有個性了,以致變成怪人,像我在倫敦時,認識的一些喜歡夜裡睡在查令十字路騎樓下、白天在萊斯特廣場上曬太陽的遊民,每問到他們為什麼晚上不去遊民夜棧睡,偏要餐風宿露?答案都是不喜歡被人管。遊民夜棧雖然免費,又提供伙食,但有很多規定,凡不耐規定者,只好還是流浪在街上。

遊民的存在,對強調法令秩序的國家,總是沒面子的事,我想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一定沒遊民,卻也是德國人集體犯下屠殺大罪的年代。

一九九五年,我在舊金山時,遇上了柏克萊大學想在校外的人民公園上蓋宿舍,引起了不少自由派人士的抗議。因為人民公園不僅僅是柏克萊大學六○年代學生運動的聖地,當時也是灣區遊民

 

 

共同的家。


當時,我有個朋友就說,許多中產階級喜歡大費周章地帶著帳篷去野外露營,也不過是想滿足人類體內野性的、游牧的基因,而遊民或許是更乾脆的人,他們索性就在都市中餐風宿露。 

遊民活在都市的邊緣,無關社會民生、國家大事地活著,但這些不求顯達、無心上進、沒有責任、無所事事的人,卻也做不了太多壞事,在如今戰爭、瘟疫恐慌蔓延的年代,許多人自以為安全的存在和價值都受到威脅,這時,能像某個遊民般單純地享受下午的陽光、微風和安寧,倒也能暫時忘卻世界不安、蒼生疾苦。

輯錄自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2003-04-10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歸無家—都市叢林裡的流浪人
楊蔚齡 (知風草協會理事長)

有天凌晨,接到民眾報案,在松山火車站附近,有位衣衫檻褸的老人倒臥街角。我急忙坐上一一九救護車,在警笛聲中趕往現場。就在車水馬龍的路邊,我看到一個老人—一個流浪漢,他塵垢厚重、雙腳長瘡,精神雖已呈彌留狀態,但手上還緊抓著一個白蘭洗衣粉的舊塑膠袋。送醫途中,他用右手痛苦地按住左胸前的口袋,一聲衰弱的「媽……」之後,過去了。為了驗明身分,我們會同醫生在他的遺物中翻找,除了幾個碗盤、紙片,毫無所獲。炎夏夜晚,天很熱,他身上總共穿了七件衣服,又破又髒。在他衣服的左胸口袋裡,找到一張用塑膠袋包著的老照片,是一個少年和母親的合影。影像裡的青年意氣風發,充滿希望的樣子……。

現在,深夜十點,我和創世基金會專為流浪漢而設的「平安站」主任何棋生,走入台北萬華區的巷弄間,尋訪這群在水泥叢林陰影下掙扎的流浪人。這是一個市場,白天貨物川流、人潮湧動,人夜以後,一張張菜攤、肉攤的木架成了無家可歸之人的睡床。站在入口向前望去,十幾個人倒臥攤上,蠕動著,窸窣著,並不時混雜著呻吟和鼾聲。

「流浪人五號」(他們在平安站登記的編號)睡得很沉,成群的蟑螂像翻過一座山那樣,在他身上飛快爬著,有幾隻溜過墊在他身體下面的舊報紙,又無目的鑽了出來,逃向黑暗。我們在他身邊站了一會兒,他沒有發現有人在看他,仍舊睡著。「外勞開放以後,他們少了很多工作機會,以前一個月可以打二十天零工,現在只有五、六天有活兒可幹……」聽到我們的對話聲,隔攤醒來了一個髮長及肩的老頭兒,望著我們說:「好吵」。看到我拿起相機,他大叫:「不要!那麼歹命,還給你們照甚麼相!」「好,好,我們不照,老先生幫你剪剪頭髮好嗎?這樣涼快些。」何主任對他說。「不要!不要。」他抓著頭髮,像逃避甚麼似地走開了。

「五十二號」趴在他的床上,以報紙當被褥,探出頭來雙眼無辜地瞧著我們,他頭臉長滿了類似痲瘋病症的癤子,手、腳、身體到處都是。他說:「十幾歲開始長這種東西,不知是甚麼病,不會傳染,也不痛,就是一直長,別人看了害怕。」他說他很喜歡看書,常到圖書館,他坐過的椅子沒人敢再坐。以前癤子長得少時可以打零工賺錢,現在,滿身都是瘡,人人掩鼻走避,就只能扛棺材了。「五十二號」旁邊是「二七六號」,也是以「出陣頭」維持生活。他說:「現在是淡季,六、七月出殯的少,所以很閒。」還簽六合彩嗎?何主任問。「沒啦,一、兩百塊啦!」他靦腆地搔著頭。

「十號」每天到市場、垃圾堆、資源回收捐衣箱撿舊衣服,再到夜市擺攤賣舊衣,許多流浪人買他的衣服都是給十塊、二十塊的。收攤時,他布包一捲,就住到這「免費旅館」來了。 

一個披散著濃密頭髮的女人,緊挾一個行李袋,靠坐在一個空肉攤邊,想睡又不敢睡的樣子,幾個男子不懷好意地靠過去找她說話。我走近她:「妳也睡這裡嗎?」她眼神迴避著我:「我來找朋友,我有家。」「這裡不安全,我送妳到平安居住幾天再說,好不好?」我問。她更緊張了,一直搖頭拒絕,但是,她一方面怕我,另方面卻又像在求救:「他們會強暴人噢,聽說有人被強暴。剛剛有人問我多少錢,我說我不是。」聽了這話,我更擔心了:「我不是警察,我們是來幫忙大家的,我送妳去一個安全的地方好不好?先住一晚。」不管我怎麼說,她還是拒絕,面孔漂著緊繃繃的恐懼的笑。

走到龍山寺,一個殘障「街友」在地上賣口香糖,他陸軍官校畢業、曾經官拜中尉,派駐過金門。回想二十多年前那樁改變他一生的一幕,他諷刺地笑著:「過去的事不用再提,現在我過的是平民生活,人比人氣死人,他們是他們,我是我,很多手腳健全的人,恐怕還不如我這個殘廢哩。」而為甚麼一個曾經保家衛國的戰士,現在落得夜宿街頭,靠賣口香糖換口飯吃呢?「那天晚上,我巡防,共匪砲轟金門,我被水鬼偷襲、炸昏,醒來時人已躺在台灣的醫院。」他恨命運嗎?他作噩夢嗎?「想都不要去想!」他扭曲著臉,說完這段話,又專心地去賣他的口香糖。

穿過這許多幽暗的地方,我重新走在燦爛的陽光下,內心無比的沈重,很多臉孔、很多聲音纏繞

 

 

著我,一連串的疑惑,不知向誰發問。這些人,是世界放棄了他們,還是他們放棄了世界?也許,每一個人的遭遇不同,對不幸和苦難的忍受能力也不同,有些人撐過來了,有些人撐不過來倒了下去;有些人傷在表面,有些人傷在內裡;有些問題看得見、摸得到,有些問題永遠藏在生活的底流,無從發現。誰敢說自己是真正健康、正常的呢?


附 記
根據統計,台北市的街頭遊民人數目前共有一萬四千多人,大部分是從外縣市到城市謀職不順遂,或被家人遺棄、走失等因素。遊民安置,是所有工業化國家,都會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

輯錄自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8-09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讓遊民重返生活
畢恆達 (台大城鄉所教授)

你是否有如下經驗—到台北火車站等人,但是偌大的車站大廳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縱使有超大的電視螢幕牆,候車旅客也只能站著看。可不要以為這是設計者的疏忽,這是經過刻意的設計,以防止遊民在此逗留。結果所有的旅客也因此付出被迫罰站的代價。 

緊鄰華西街觀光夜市的華西公園,是中外遊客必經之地,近來也因有許多醉漢、遊民在「公園內席地而眠,隨意大小便」,「嚴重影響地方觀瞻,甚至使華西公園成了垃圾場」而為地方民眾詬病不已。工務局公園處為此大興土木,增建景觀噴水池,以「避免公園一再被糟蹋」。政府與民眾似乎都認為只要讓遊民無處棲身,遊民「自然就會不見了」。

在篤信生存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對遊民是很不友善的。遊民被視為是又髒又臭、懶惰、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於是大家都希望將他們趕出視線之外。我們常將遊民視為是「非我族類」,以為我們是兩種截然不同類別的人。但是如果我們願意靜下來聽聽他們的故事,會發現除了刻

 

 

板印象中所謂懶惰不願工作,或精神異常的人外,有許多是因為家庭破裂、工作意外傷害、破產等因素,而暫時流落街頭。我們除了比較幸運之外,和遊民也許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在社會轉型而遊民日益增多的台灣,除了民間公益團體為遊民理髮、洗澡、發棉被之外,政府卻只是急於將遊民從都市的公共空間中趕走,以確保「空間品質」。然而無家可歸的問題並不會因此而解決,而遊民只好在不同的公共空間中流竄。國外的政府與民間組織輔助遊民在街頭販賣遊民報紙、興建中途之家、出租國宅、舉辦技藝訓練等措施,使遊民可以重返日常的生活,不再成為一個沒有地址的街頭流浪者,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輯錄自聯合報繽紛版1994-04-22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遊民在美國
增加遊民在都市中的行動力

文 / 畢恆達 (台大城鄉所教授)

美國有藝術家幫遊民設計一種推車,它可以貯藏個人物品、回收保特瓶,也可以當作緊急庇護所。它雖無法解決遊民的居住問題,但是增加遊民在都市中的行動能力,積極轉化了這個將他們排除在外之都市的意義,遊民不再是沒有人的地位的「物件」,而是用具的操縱者。遊民不是被動地被集中在政府所設置的固定收容所,而是主動地占有公共街道。它凸顯遊民問題是無所不在的,我們無法逃避這個問題,但也不是把他們趕走,問題就會自然消失的。

輯錄自《物情物語》,頁135-137,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


提供開創新生活的機會
文 / 林哲立 (輔大研究助理)

在美國,政府以低價租借許多舊旅館與廢棄房屋,提供流浪者三個月的服務,內容包括:醫療檢查、諮詢服務、職業訓練,以提供他們開創新生活的機會。在舊金山,流浪者若有一些才能,如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特殊才能,政府會加以鼓勵,並提供公共表演空間,以賺取微薄的收入。

 

 

經此方式,舊金山政府成功的轉變大眾對流浪者的負面印象,成為吸引觀光客的當地特色。

輯錄自平安居通訊 第三十三期 1999-05-05

 

義工團體輪流負責
去年夏天,專程走訪美國依利諾州,參觀一所天主教辦的遊民中途之家。依利諾州人口約五十萬人,社會福利規劃得不錯,當地政府利用舊校舍,成立了聯合服務部,有遊民收容所、未婚媽媽之家、職業介紹所,以及其他機構。遊民中途之家收容無家可歸的人。主要的事務由一位主管處理,其它各項工作如伙食、清潔、求職 ……等,全由義工團體輪流負責,每個團體都定時來接班工作,連隔壁警察局也每天派員警來協助照顧遊民。

輯錄自平安居通訊 第十期 1995-02-15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遊民在英國
重返紙箱城市—空間的壓抑與重返

黃旭 (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從上個月起,位在倫敦滑鐵盧車站對面、緊鄰南岸文化中心的一處英國最大的流浪漢聚集地—「牛環」(Bullring),對許多人而言不再是一個陰濕、發霉甚至發臭的都市秩序死角,取代這個意象的是一個玻璃桶狀的國家全天域劇場(IMAX cinema)。劇場外牆在陽光下折射著都市地景、夜晚則燈光璀璨如琉璃,國家藝術殿堂的聳立,似乎讓人逐漸淡忘了數十年來曾住在這裡的數百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清洗了過去柴栔爾執政所創造的都市流浪漢地景。

拆遷前去過牛環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紙箱城市」(cardboard city)。流浪漢用隨手撿來的紙箱搭成一個僅可容身的空間,吃飯睡覺都在裡面,數以百計的紙箱在牛環裡堆累成流浪漢們的生活空間宛若一座城市。紙箱不僅因為容易取得而被拿來當掩蔽的材料,它的輕便,也讓流浪漢遇到警察突襲和暴力攻擊時能夠帶著就跑。臨時搭蓋的紙箱住家像是流浪漢戰時的行宮,雖然簡陋但符合了他們暫時的需要。

就在去年的二月,地方政府贏得了法院強制遷移牛環居民的命令,開始和部份的慈善機構合作流浪漢的遷移計畫。取回牛環的目的,就是要將它再租給英國影片協會(BFI)蓋全天域劇場,以後將放映全天域影片以表彰英國國家的藝術成就。

英國新工黨是不是可以塑造一個新英國還是個可存疑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肯定不在這個迴路所要描繪的圖像裡,牛環的紙箱城市擋著了千禧迴路,當然除之而後快。住了十幾二十年的牛環居民,在地方政府和慈善機構的合作下,為了讓路給千禧計畫而被逐離,分批和分散的被「安置」在都市中其他的角落。

重新安置的計畫,對許多人來講也許是個「人道」的計畫,流浪漢有了新的「家」,地方政府和慈善機構提供的援助讓他們免除以前在牛環生活的危險,從「公共安全」的角度,遷移的計畫似乎是在人道考量下最好的選擇。但在一年多後的今天,被遷移的流浪漢們卻發出了「重返紙箱城市」的呼聲,他們遷移後的生活並不好,甚至比以前還糟,他們寧願回到以前的紙箱城市。

取代紙箱的四面水泥牆生活是一場流浪漢們所未能預見的災難,孤離隔絕在各個不同地方的流浪漢失去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繫。對他們而言,社會的聯繫並不是一張超越空間的、抽象的社會關係網絡,相反的,經濟上邊緣和弱勢的地位使他們的社會關係非常依賴空間所造成的「共聚」(co-presence)。他們的社會,簡單的講主要是藉由在牛環的共聚來造成,瓢陋的紙箱房舍所造成暴露在相互之間的身體構成了這個群體主要的認同和連繫,而遷移的計畫,是從空間上根本斷裂

 

 

了這個社會弱勢族群主要的社會聯繫。

失去社會聯繫後的「有家」流浪漢,根據英國「議題」雜誌的報導,酗酒和嗑藥死亡的情形更加嚴重。流浪漢將社會的援助換成酒精和藥品,在沒有同伴的情形下過度的飲用和吸食,最後終於因為酒精中毒和藥物過量而死亡。過去在牛環的時候酒精中毒和用藥過量不是沒有,但至少會被同伴送到醫院治療,不會那麼輕易的就在四面水泥牆中孤獨的死去。一位接受訪問的流浪漢因此感慨的說,「我很懷念牛環,在那裡我覺得比現在安全多了,因為經常有一大堆人就環繞在我的身邊」。

輯錄自泰晤士左岸http://wshih.fcchen.com/thames/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遊民在法國
巴黎小巷

在歐洲先進的國家法國,竟然有十萬人沒地方居住。巴黎市區政府僅提供四千個床位。全法國各城市一共只有三萬床位提供給遊民過夜。

法國遊民中約有91%的男性未婚,85%出生於貧困家庭。他們大多是小學畢業,有些是國中程度。13%的遊民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巴黎市區約有遊民三、四萬人,吃飯對這些遊民來說不是問題,因為在巴黎有四十七個單位提供免費伙食。最大的問題是睡覺。全巴黎只有四千床位,睡覺地方不易尋到。而且,法國政府辦的遊民中心,規定下午5:00到6:00之間才可以進去,然後翌晨6:30AM以前,一定要離開中心,有時甚至強制驅逐。中心只提供吃、睡覺與洗澡,然而其他服務項目則無。

中心更規定,住宿者最久不可超過兩週,普通是一週,然後必須離開。一點都不通融。也因此遊民對這裡沒有歸屬感,彼此很陌生,自掃門前雪。大部分的遊民有被輕視的感覺,有些工作人員

 

 

會找遊民麻煩,比如:一定要遊民洗澡,可是不一定給他們毛巾、香皂。大清早,巴士把遊民從

中心載走,汽車玻璃是黑色的,好讓別人看不清楚他們。然後把遊民放在郊外,以免被人認出。這類的感覺非常不好,所以,許多遊民喜歡住在外面,尤其是夏天。

全法國共有七百六十個收容中心。法國政府目前也開始在街頭給予遊民三個月的職前訓練教育,以使遊民容易找到工作。如送報紙、賣報紙……如此可增加遊民就業的機會。

法國政府雖然提供不少的錢來幫助遊民,問題仍然存在。電視上常報導,許多人飢餓,許多人凍死……。

輯錄自平安居通訊,第四期,1993-12-25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他 需要一個朋友
蔣祖華(羅馬天主教大學博士進修中)

在參與平安居遊民工作之前,我對遊民只有一些刻板印象,一些同情,幾許排斥和一籮筐的疑問:「為什麼他會做遊民?」「他如何生存?」「他的自我圖像為何?」工作之初,常將遊民和失業、貧窮問題聯想在一起。有時加上「自甘墮落造成如此」的判斷。但逐漸,這些不能說是錯誤的說法,卻無疑地是不充份的解析。現在,我想,對他們最真切的描述可能是「一個疏離的人」。

失業使遊民失去工作網路上的連繫,而臨時工的網路支持性是相當薄弱而且不穩定的。失去家庭使無業遊民在親情網路上也失去了連繫;在此處境下,朋友的關心也隨之減少,這種種造成遊民在所有社會網路上都失去支持,而成為一個與他人疏離,與社會疏離,甚至和以往的自我疏離的個體。

這種疏離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潘霍華曾說:人是關係性的存有,必須在人際性的來往中,才能使人意識自我的存在。遊民因為疏離,使得他們缺少付出的對象,也缺少被關心的對象,所以會沒有責任感和企圖心,也對環境有逆來順受的心態。

在和遊民相處的過程中,因為對遊民的成因,他們現在的行為態度的理解不同,常有二種不同的因應態度,而產生了二種常見的關係。

第一種關係的假設是:遊民今日的處境主要是因為自己不能發奮圖強,克服困難,所以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由此產生的態度或是排斥,或是要求其重新工作,重新負責。

第二種關係的假設是:社會有責任照顧受排斥的人,這些人的處境是社會失調的後果,所以會有種憐憫,甚至於彌補的心理,希望使遊民和常人一樣,由此產生的態度是救濟、輔導認同等。

但上述兩種關係基本上都是太過簡化問題了。前者以為,平等就是機會平等,如果公平競爭下不能努力者,是自暴自棄,所以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應該負責站起來。後者以為他們是競爭(常是不公義的)的犧牲者,是小兄弟,所以應該幫助他們,尊重他們,好像彌補了他們所有的缺

 

 

乏,他們就會和別人一樣了。

其實,遊民的處境,不論成因為何,都必須靠遊民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支持才行。如果以為我們的支持、關懷就能改變他們,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尊嚴和奧秘就在於自由,無論做好做壞,雖有環境因素,人仍然能作抉擇,而這抉擇才是轉變最根本的起動因素。

所以我想遊民需要的是一個朋友。只有在此立場上,也許我們能有一個適當的角色來和他們一起試圖重建或另建社會網路,由此而使他們一方面尋回自我,一方面學習和人建立關係—這包含了學習為別人付出自己。

輯錄自平安居通訊 第十四期 1995-09-20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小紙箱》(繪本)
作者:傑侯姆.胡里埃
譯者:周逸芬 
出版社:和英
這是國內第一本關懷遊民的圖畫書。它以極簡畫風,創意十足的描繪遊民世界以及生命的存在……。小紙箱住在街上,度過了一日日、一夜夜。每天漫無目的、四處飄蕩,來來往往的人們,也看都不看他一眼……。

 

《乞丐囝仔》
作者:賴東進 
出版社:平安文化
《乞丐囝仔》是十大傑出青年賴東進的個人傳記,內容敘述他傳奇的一生。他的父親是瞎子、母親是重度智障加上精神異常,全家十二個小孩,全靠他討飯乞食維生。十歲以前,他們居無定所,幾乎都住在墓地,天天受到各種嘲笑與侮辱,但是他並沒有倒下,惡劣的生活反而激發了他求生的意志。


《城市邊緣》
作者:鍾喬 
出版社:張老師
從山地同胞到台灣客家族群;從外籍勞工到都市窮人;從冬山河畔到宜蘭的「落地掃」歌仔戲……,長年以來,鍾喬持續對許多族群和草根文化做田野調查,目的即在勾勒出台灣本土各式各樣的人生樣貌。《城市邊緣》正是這些時空紀錄的精華剪輯,藉由作者的人道關懷和訪談,讓讀者一窺台灣社會底層的真實景況。


《汪洋中的一條船》
作者:鄭豐喜 
出版社:地球
因為家貧,幼年的鄭豐喜曾經在街頭賣藝,養鴨時又幾乎喪生洪水,環境雖然艱困,他還是生存了下來,並且爭取上學,取得優異的成績。在求學過程中,身體的殘疾使他受到欺辱,但是他以過人的勇氣和毅力,贏得尊重與欽佩。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
作者:納但尼爾•拉胥梅耶
譯者:賴慈芸 
出版社:大塊文化
查爾斯35歲,在大學裡教書,已經出版兩本社會學著作,有妻有子,一家三口住在紐約市北邊的小城。16年後,他在佛蒙特州一間陳舊的出租公寓中死去,死前無職業,靠救濟金度日,方圓百里內沒有任何親人。查爾斯的淪落,不是因為「不長進」或任何他個人所必須負責的「惡」,而是因為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研究論文】

◎台灣遊民問題的結構分析
    陳大衛(2000)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從大台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行性
    江瑩(2000)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定義與城市生活經驗
    吳瑾嫣(1999)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地區遊民服務網絡的初步分析—以國內的四個機構為例
    王偉忠(1998)中正大學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遊民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北市萬華區的遊民研究
    陳自昌(1995)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北市遊民生活適應之研究

 

 

    黃玟玲(1995)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市遊民為例
    吳秀琪(1995)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考會編印)
     林萬億1994年

 

◎遊民的收容和處置應具有社會福利的觀念
     郭登聰 1988年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遊民享有憲法所賦予「行動自由」的權利,在沒有犯法的情況下,你我無權驅趕遊民。至於善意的安置,目前都是請具有公權力的警察來執行。若您發現亟待救助的遊民,請通報轄區派出所,或打電話119,警員了解情形後,會連絡社會局,和社會局人員一起前往探視,並依個別狀況安置。

平安居(遊民可自行前往)
【地 址】台北市歸綏街205號7樓
【電 話】02-25578546、02-25490537
【住 宿】床位30 
【其他服務】供餐、就業輔導、心理諮商、醫療、衣物、沐浴、補辦身份證、
     街頭尋訪


台北市遊民收容所(社會局轉介安置)
【地 址】台北縣中和市圓通路143號
【電 話】02-22472812
【住 宿】床位117
【其他服務】供餐、協尋親友、醫療、心理輔導、轉介安置


創世基金會街友平安站(遊民可自行前往)
【地 址】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89號
【電 話】02-23361247、02-23360905
【住 宿】不提供 
【其他服務】以定點方式提供街友經常且持續性的服務如:防飢、防凍、防病 
    等治標方法、工作介紹、職業重建、庇護工廠、心理輔導


高雄市遊民收容所(社會局轉介安置)
【地 址】高雄市三民區天祥二路31號
【電 話】07-3432263
【住 宿】床位28 
【其他服務】供餐、身分調查、護送返家、協尋親友、醫療、心理輔導、轉介
    安置


財團法人台北市老人基金會(社會局轉介安置)
【地 址】台北市明水街593號
【電 話】02-25333333
【住 宿】不提供 
【其他服務】協尋迷失老人、救援急難老人、保護受虐老人、助養孤苦老人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社會局轉介安置)
【地 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25號8樓之2
【電 話】02-23696686
【住 宿】不提供 
【其他服務】老人社區居家服務推廣、失蹤成人協尋


蔣楊慈善基金會(遊民可自行前往)
【地 址】台南縣左鎮鄉左鎮村91-2號
【電 話】(06)-5732722
【提供服務】屬冬令救濟性質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平安居

www.catholic.org.tw/cicm/3-3-3.htm

創世基金會
www.gensis.org.tw/ 

蔣揚慈善基金會
www.karmapa.org.tw/tramps/

慈濟人醫會
http://tima.tzuchi.net/tima.nsf/WebServiceForm?OpenForm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http://home.kimo.com.tw/aiaipri/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
www.npo.org.tw 

台北市老人基金會
www.old.org.tw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遊民服務
www.sw.tpc.gov.tw/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