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爾林的故事
文 / 李.奈爾林    譯 / 陳映慈

1926年三月的某一天,我和弟弟們—六歲的里歐,以及三歲的傑拉德一起在紐約火車站排隊。等待著要搭上一輛即將把我們帶向「美好新生活」的列車。我快九歲了,心不甘情不願的來到車站。

媽媽死後,爸爸想盡辦法要維持我們的家,但是失業使他無能為力。當我緊抓住弟弟們的手爬上月台時,真希望能帶著他們一起逃跑,但我知道我不能。

我只能伸手到口袋裡,碰一碰爸爸給我的粉紅色信封。上面已經貼好郵票,寫好爸爸的姓名地址。這是前一天他來孤兒院跟我們說再見的時候,拿給我的,他吩咐我,等我們安定下來的時候,就把信寄給他;那時,淚水從他的臉頰滑落。

搭上火車的時候,我驕傲地擦乾了眼淚。注意到在吵鬧的車廂裡,女孩們穿著黑洋裝,而男孩子,和我們一樣,穿著及膝的褲子,襯衫及領結。一個捲髮的女人指揮我們坐好位子。傑拉德扭動身子擠在里歐旁邊,這樣他可以看得到窗外。突然間,我對弟弟們的愛被一種恐懼所取代—「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我不服輸地想著:「無論如何,我要照顧好大家!」

火車開動了,除了些許咳嗽和啜泣聲之外,一切安靜了下來。我把外套放在椅背上,很高興那個粉紅色的信封還穩穩的插在口袋裡。很快地,里歐和傑拉德靠著我睡著了,隨著車輪韻律地擺動,我在心裡擬好一封給爸爸的信。黑暗中,汽笛響起了一聲嗚咽。

第二天早晨,我手裡拿著梳子和濕毛巾,被告知要整理自己和弟弟們的儀容。我擦著他們髒髒黏黏的手,又梳好頭,然後伸手到口袋?—「啊!那封信不見了!」「怎麼辦?」我想也許它滑到了地上;「里歐,幫我看看地板—爸爸的信封丟了!」他從座位上往下探著腦袋,我也找遍了其他的口袋及走道,還是沒有。「你們在做什麼?」一個瘦瘦的女人來到我面前;驚恐中,我跟她解釋了一切。

「坐好來,男孩們!你們正要開始一段新生活,所以最好跟過去一刀兩斷!」她那「事已如此」的表情並沒有惡意,但是當她這樣說的時候,我知道是她拿走了信封,而我所能做的,只是恨她!

第二天,我麻木地看著窗外模糊的風景。我們換乘了好幾輛火車,當它停在不知名的一站時,我們下了車並走進一座白色的教堂,小塊號碼布別在我們身上,里歐、傑拉德跟我分別是25、26、27號。群眾圍了過來,當一個高個子男人走過來時,里歐緊緊抓住我的手。那人摸了摸我的手臂,「太瘦了」,於是他選擇了三十號。

三十號的臉色變白了,他隨著男人出列,一個穿花衣服的女人加入他們,並一同簽了字。又有一些號碼被叫到,然後,我們又搭上了另一列火車。接下來的兩天,我和兄弟們在許多次「排隊站好」的場合裡倖存了下來。每一次被人評頭論足,我就害怕會被帶走。但是事情並沒有發生,我又因為感受到人們認為我們不夠好而惱怒。然而,只要弟弟們還在身邊我就比較安心。看到一幕幕手足分離的景象,聽著那悽慘的哭聲,我心裡想著:要如何才能不讓別人拆散我們……。

第六天,在德州的一個小城裡,只有二十三個兒童出列。我的恐懼成為真實。一對中年夫婦選擇了傑拉德。而當女人趨近他時,他高興得跳進她的懷裡;但是當文件簽好臨走的那一刻,他從新父親的肩頭上看著我們,大聲哭叫「哥哥!」

我想握住里歐的手朝他們奔去,跪在他們的腳下,請求他們不要帶走我弟弟,但我知道一定會被阻止。「總有一天我會再找到他!」我強忍著滿腔悲苦,心情激盪無比;竟沒注意到有對老夫婦就站在我和里歐面前。那女人把手放在我肩上,「我們要這兩個。」她的面容慈藹,希望在我心底升起:也許我們可以先跟他們同住,等長大以後,我將帶著里歐逃跑,去尋找傑拉德,然後再一起回到紐約……。

三天後,當我們對這個農莊逐漸適應,火車上的那個瘦女人又來訪了,她對我說:「你要到另一個新家去,一對很好的夫婦要你一起住。」

我的心受傷了,幾乎停止跳動。「為什麼我不能跟里歐在一起?」我艱難地吐出這個句子。她解釋道:「這對夫婦只能照料一個孩子,而他們決定選擇較小的一個。」

我轉向里歐,他睜大眼睛,帶著恐懼。我露出笑容並揮了揮手,「我們會再見面!」他似乎相信了我的假話,勉強笑著揮手。幾小時後,另一對老夫婦在一個大農莊前等著我。

暮色中,我跟著我的新爸爸在農莊裡四處走走。他指給我看許多個用鐵絲及錫圈做成的雞籠,並說明我們將要把一窩窩的母雞和小雞個別關好。

母雞輕柔地咕咕叫著,呼喚著小雞們來到籠子前;當牠們全部進到裡面時,男人很快地關上籠門,並且說明天早上,他會再開籠讓牠們出來。很快地,小雞們都在母雞的羽翼下安歇著,聽著牠們唧唧噥噥的叫聲,我多麼希望自己的母親沒有死去……。

第二天早晨我起得很早,空氣中煎培根的香味振奮了我的精神,並聽到兩夫妻在廚房裡忙著—忽然間我想要給他們一個驚喜;穿上衣服,我躡手躡腳地走到後門,很快地穿過那片草地,來到雞籠前,草地上還密密的覆蓋著閃爍的露珠。

拉開每一個籠門,母雞們爭先恐後地跑出來,後面跟著一群群的小雞。我奔回屋內吃早餐,一邊期待著主人夫婦的讚許。

吃完後,我還幫忙了其他家事。而當我們來到雞籠前時,忽然間,我看到了一幅令人驚異的畫面—所有的小雞都死了!四散在冰冷的草地上!我看著我的新爸爸,他的臉漲紅了,「是你打開籠門的,對不對?」

我懊喪地點了點頭。他告訴我,小雞不該在太陽未出、露水未乾的清晨裡被放出來,牠們會被凍死……!接下來的一天裡,他不再對我說一句話,我們只是默默的埋葬死去的小雞。四天後,我又被帶離。不曾往後看一眼,在顛簸的車聲中,我決心要逃亡……。

這新家位在小鎮上,街道上有雜貨店、理髮廳等。車子駛近一棟環繞著門廊的白色房子。一個高大、黑髮、衣著整齊的男子,以及一位矮小、胖胖的、穿著圍裙的女人來到門口。當我走近時,男子堅實地跟我握了握手。「我們姓奈爾林,孩子。歡迎你來和我們同住!」「不會太久的!」我悲哀地暗忖著。到了晚餐時分,我只是漠然地坐在位子上,任憑他們試了好幾次要把我帶入談話,我都不加理會。所以他們也放棄嘗試,晚餐就在沉默中結束。

那晚,躺在柔軟舒適的床上,想起一連串的挫折,我好想大哭一場。我丟失了粉紅色的信封,上面有爸爸留下的字跡;我也沒能保護好弟弟,更可憐那些因我的粗心而死的小雞。「是環境逼我到這個地步!」在怨憤中我擦乾了眼淚,計劃著等天一亮就要起身逃走。

矇矓中,男人搖醒了我。「唉!睡過頭了!」我懊喪地看著大片陽光照耀在我那床拼布被上。「只好等到明天了!」我穿好衣服,走進溫暖的廚房。奈爾林夫婦已經坐好在餐桌前。我溜進椅子裡,伸手要拿蒸糕來吃,但是奈爾林太太說:「我們還沒禱告呢!」雙手合十,她開始說:「我們的天父……,」我知道這一位「天父」就是我們在孤兒院?時常唸誦的那一位,心裡不耐煩了,開始在椅子上扭來扭去。但她又說:「感謝您的恩典,讓我們來養育一個兒子。」我詫異了,她微笑著。她竟然認為我是「一個恩典」。

 

 


奈爾林先生也笑著同意。一種奇異而溫暖的感覺湧進心頭,代替了那一片荒涼孤寂。自從我下了火車,從未有一刻覺得如此放鬆過。「吃吧!兒子!」男人說。

接著,他們帶我去理髮,我們至少在六家店舖前停下來打招呼,每一次他們都介紹我是「他們的兒子」。當我們回到家,我知道,明天我不會逃走了,對這裡,我真的有「家」的感覺,這真是前所未有。一直以來,憤恨與想逃是我僅有的念頭,但如今,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

雖然我還是不知道要如何寫信給爸爸,但是今天,還是先待下來試試看吧!

本文輯錄自:http://www.orphantrainriders.com/riders/Neiling11.html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孤兒列車
文/ 布魯斯.艾勒  譯/陳映慈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當我們聽到孤兒列車的故事時,或許會驚訝:天底下為什麼有這樣冷漠殘酷的事情?但請記得,在當時,兒童福利法及保護機構尚未存在。如果親戚間不伸出援手,這些孩子簡直無路可走。在許多個案裡,孤兒列車使這些孤兒能設法生存下來。

孤兒列車是美國最早被記載下來的系統化孤兒認養活動。在這個大宗的遷移動作之後,美國的兒童保護法令很快地被建立起來,清寒補助、營養午餐、童工法令,以及許多運動的推行使得兒童的人權受到重視與保護。這些新法,以及大眾的輿論終於使得孤兒列車不再有開出的必要。最後一班合法開出的列車是在1929年。但是在1930年還有許多「非正式」孤兒列車開出的記錄。

許多曾搭乘孤兒列車的當事人還活著,但是也有許多人在國家福利機構尚未建立前就去世了。有些故事是由他們的後裔述說,也有許多故事永遠遺失了。被記錄下來的這些故事,讓孤兒們的「共同經驗」逐漸清晰……。

一﹒孤兒們都以為他們搭乘了「唯一」的孤兒列車。很少人知道他們是美國大西部移民計劃?的一員。也從未了解到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故事。

二﹒大多數的孤兒們都認為: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父母親要將他們送走。事實上,導致他們搭上孤兒列車的原因很多,例如:父母雙亡、經濟上無力撫育、未婚生子、惡意忽視、虐待等,並無一定的原因。

三﹒孤兒們幾乎都跟親生父母完全失去連繫,所以「孤兒」的烙印跟隨了他們一輩子,使他們自覺與眾不同。許多人在追溯自己的一生時,都說心理創傷難以磨滅,即使成家以後還是拒絕向家人述說自己的過去。

這些孤兒們的命運各不相同,有的尋到充滿愛心的和善家庭,有些則淪為農人或商家的廉價勞工。有些人備受呵護,有些人飽受虐待。有些人敬愛他們的養父母,有些人則逃逸不知蹤跡。

這些孤兒不完全是被領養,也有人只是簽下了受雇的契約。除非是經過了合法的收養程序,或遺囑上有特別的聲明,否則他們沒有繼承權。

由於缺乏出生證明,許多孤兒們在成長後,面臨許多法律難題。不論在申請結婚證明、護照、其他證明文件、社會福利、駕駛執照等都會受到阻礙。這些曾經為美國西部開發作出貢獻的孤兒們,卻得在二次大戰後經過重重挫折才能入籍他們自己的國家。

在最近十年間,孤兒們彼此的連繫逐漸形成。最後透過國家機構,這些當年的列車乘客們,才知道他們不是孤單上路。五大冊書刊的印行使得孤兒們的辛酸開始見諸文字,同時也使得有類似遭遇的人們更加惺惺相惜—他們形成了一個大家庭,互相鼓勵,而往日的傷口也漸漸癒合。

雖然正規的歷史書上遺漏了這一頁美國史,這些列車孤兒們卻不再沉默,為了讓後世能記取教訓,許多人開始對新一代述說自己的故事,並且在兒童保護組織發表演說,只希望過去的錯誤不會再犯。

本文作者 布魯斯.艾勒是一位列車孤兒的後裔;資料來源:www.orphantrainriders.com/riders11.html

讀者的話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在任教的國小圖書館裡,在「還書」的推車上,看到了《開往遠方的列車》。這本書讓我一面讀,一面掉淚,需要停下來深呼吸好幾次,才能避免哭出聲來。作者邦婷傳神的描寫了孤兒瑪莉的心情。有那麼一下子的時間,我淚如決堤,但還好我迅速恢復而讀完了最後幾行。這真是前所未有的經驗。

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書,它顯然是國小學生最重要的課外讀物之一,極適合小學生大聲朗讀。

—一位美國德州的小學老師




本書傳達了家庭、父母親無條件的愛,對孩子們來說有多可貴,是親子必讀之作,也是我所見過最佳童書之一。對任何一個在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的孩子來說,這本書能帶給他無限的希望。雖說故事的基調是悲苦的,但結局卻令人欣悅,很適合大人小孩一同閱讀。

— 一位加拿大讀者

書評

這部賺人熱淚的作品是繼《爺爺的牆》和《Fly Away Home》之後,兩位圖畫書作者與繪者再度合作。故事的時空背景是在1878年。淡雅的圖文風格,留給讀者寬闊的思考空間。 

 

 

—美國Booklist雜誌書評




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等在那裡,他們想要一個男孩。看著瑪莉,老太太慈祥的說了一句話,也點出了故事的主題,她說:「有時候,你最後得到的會比原先想要的更好。」

作者邦婷將這個美國歷史的片段,寫成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故事,她使得我們有機會來比較當今與過去的社會政策有何不同。當然,故事中孩子們對家庭之愛的渴求則是古今皆同的。希姆勒以溫暖的色調、輕柔的筆觸,描繪出這些城鎮裡的人們,在整頁寬幅的插畫中,看似安靜溫和的故事背後,也存在著現代人必須省思的社會議題。

—美國學校圖書館月刊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車 票
文 / 李家同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
我連家在哪裡,都不知道……


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

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在,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我生下一個多月,被人在新竹火車站發現,車站附近的警察們慌作一團的替我餵奶,這些大男生找到一位會餵奶的婦人,要不是她,我恐怕早已哭出病來了。等我吃飽了奶,安詳睡去,這些警察伯伯輕手輕腳的將我送到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成天笑嘻嘻的天主教修女傷腦筋。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小時候只知道是修女們帶我長大。每天晚上,因為其他的大哥哥、大姊姊都要唸書,我無事可做,只好纏著修女。她們進聖堂唸晚課,我跟著進去;有時鑽進祭台下面玩耍、有時對著在祈禱的修女們做鬼臉,更常常靠著修女睡著了。

德蘭中心的孩子,雖然家庭遭遇變故,可是大多數仍有個家。每逢過年、過節,叔叔伯伯甚至兄長都會來接;只有我,連家在哪裡,都不知道。

正因為如此,修女們對我們這些真正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特別好,總不准其他孩子欺侮我們。我從小功課不錯,修女們更是找了一大批義工來做我的家教。屈指算來,做過我家教的人真是不少,他們都是交大、清大的研究生和教授,工研院、園區內廠商的工程師。  

教我理化的老師,當年是博士班學生,現在已是副教授了,教我英文的,根本就是位正教授,難怪我從小英文就很好了。

修女經常督促我學琴,小學四年級,我已擔任聖堂的電風琴手。彌撒中,由我負責彈琴。由於我在教會裡所受的薰陶,我的口齒比較清晰,在學校裡,我常常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還擔任畢業生致答詞的代表,可是我從來不願在慶祝母親節的節目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我雖然喜歡彈琴,可是永遠有一個禁忌,我不能彈母親節的歌。我想除非有人強迫我彈,否則我絕不會自己去彈的。

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許多小說以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好將我遺棄了。

大概因為我天資不錯,再加上那些熱心的家教義務幫忙,我順利的考上了新竹省中,大學聯招也考上成功大學土木系。

在大學的時候,我半工半讀的完成了學業。帶我長大的孫修女有時會來看我,我的那些大老粗型的男同學,一看到她,馬上變得文雅的不得了。很多同學知道我的身世以後,都會安慰我,說我是由修女們帶大的,怪不得我的氣質很好。畢業那天,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我的唯一親人是孫修女,我們的系主任還特別和她照相。

服役期間,我回德蘭中心玩,這次孫修女忽然要和我談一件嚴肅的事,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請我看看信封的內容。

信封裡有二張車票,孫修女告訴我,當警察送我來的時候,我的衣服裡塞了這兩張車票,顯然是我的母親用這些車票從她住的地方到新竹車站的,一張公車票從南部的一個地方到屏東市。另一張火車票是從屏東到新竹,這是一張慢車票,我立刻明白我的母親不是有錢人。

孫修女告訴我,她們通常不喜歡去找棄嬰的過去身世,因此她們一直保留了這兩張車票,等我長大了再說,她們觀察我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我很理智,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件事了。她們曾經去過這個小城,發現小城裡的人極少,如果我真要找出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我現在活得好好的,有大學文憑,甚至也有一位論及婚嫁的女朋友,為什麼我要走回過去,尋找一個完全陌生的過去?何況找到的很可能是令人難過的事實。

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頭的陰影。她一直勸我要有最壞的打算,即使最後發現不美好的事實,應該不至於會動搖我對自己的信心。

我終於去了。

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雖然是南部,因為是冬天,總有點山上特有的涼意。小城的確小,只有一條馬路、一兩家雜貨店、一家派出所、一家鎮公所、一所國民小學、一所國民中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裡來來回回的跑,終於讓我找到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料,第二筆是在這個小男生出生一個多月之後,家人來申報孩子遺失,遺失的日期剛好就是我被遺棄的第二天。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月大。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

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父親六年前去世,母親幾個月以前去世。我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早已離開小城,不知去向。

畢竟這是個小鎮,鎮民大都互相認識。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一所國中裡做工友,他馬上帶我去找那所國中的校長。

校長是位女士,非常熱忱的歡迎我。她說我的媽媽的確一輩子在這裡做工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我的爸爸非常懶惰,別的男人都去城裡找工作,只有他不肯走,在小城做些零工。可是小城根本沒有什麼零工可做,因此他一輩子靠我的媽媽做工友過活。因為不做事,心情也就不好,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有時打我的媽媽,有時打我的哥哥。事後雖然有些後悔,但積習難改,媽媽和哥哥被鬧了一輩子,哥哥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索性離家出走,從此沒有回來。

這位老媽媽的確有過第二位兒子,可是一個月大以後,神秘的失蹤了。

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裡找出了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的,校長認為裡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他的親人來領。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校長告訴我,每半年我的母親會到北部去看一位親戚,大家都不知道這親戚是誰,只感到她回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捐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的支票,捐給我們德蘭中心。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照了一張像,現在我居然在信封裡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

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裡,那是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

我的媽媽,雖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的畢業典禮。 

「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親,她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你如果留在這裡,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裡做工,我們這裡幾乎很少人能進高中的。弄得不好,你吃不消你爸爸的每天打罵,說不定也會像你哥哥那樣離家出走,一去不返。」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沒有鋼琴,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 

 

 

 

 

我打開了琴蓋,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的彈著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養的修女們,像母親一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自己的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性,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奏所有母親節的歌曲,我還能輕輕的唱,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園,山谷裡充滿了我的琴聲。

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本文轉載自《讓高牆倒下吧》1995,聯經出版,李家同著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阿智的故事
文/白麗芳

阿智,長得高高瘦瘦,常常笑臉迎人,小小年紀卻已背負著令人心疼的過去。父母分手後,生父將才五六個月大的阿智四處委託安置親友家中。五歲大時,生父失蹤,改由生母委託朋友照顧孩子,半年後致電兒盟表達其家庭的困境並討論出養事宜。兒盟曾為阿智接洽三位收養人,但相處一段時間後,收養計畫都宣告終止。

阿智三度被退回的理由,除了地中海型貧血症和功能性心雜音問題外,最主要是因為他的行為。也許從小顛沛流離、寄居不同的家庭,讓他有不安全感,因此會出現偷竊、說謊、打架等行為...,直到美國一對夫妻願意收養他。

這年,阿智十歲了。

收養父母得知可以收養阿智之後,多次透過e–mail詢問有關阿智的問題,不是考量要不要收養這個素未謀面的孩子,而是想要盡力為他做好各種準備,收養父母字裡行間流露出全心的接納與關愛,令人動容....

周全的安排 
「剛開始如果阿智想要去上課,我可以幫他安排,但不是非去不可,他剛來美國,我不會立刻安排課程,因為他會需要時間適應,需要花力氣去發展與我們的關係,學習家中的作息等等,我相信這已經夠他的腦袋瓜忙了!」

「我們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中國城,我也可以找到地方讓阿智可以繼續保持他的母語與文化,包括習俗、節慶、民族英雄等。」

「我會幫阿智安排英文/中文的銜接課程,以及一些中國的文化節慶活動。」

「生母是否願意給我們一張照片呢?我想當阿智長大後,應該會想知道自己長得像不像媽媽?這次去台灣,我會盡可能多照一些相片,包括他的保母、同住家人、學校、同學等,我會為他製作一本特別的書。」

「我希望能來台灣幾天,讓阿智可以先見到我,花點時間和我相處,然後晚上他可以回到自己熟悉的床想一想我,隔天再和我相處一天,然後晚上回去可以再多想一想我以及他未來的新生活。我希望幾天下來,他可以漸漸地願意和我一起,至少在回美國之前他能試著和我們住在飯店一晚,起碼讓他覺得窗外仍是他所熟悉的台灣。」

貼心著想 
「麻煩你們轉告阿智的生母,我們會盡全力給阿智一個最好的家庭,我們會好好照顧他,讓他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我會永遠愛妳的兒子,給他一個永久的家庭!」

「如果生母有困難,不能讓阿智長大後尋親,我會向阿智解釋他的媽媽很愛他,所以才捨得放開他,為他安排一個新的家庭,同樣的如果你也愛她,你就會願意讓你的母親有個新的家庭,我不敢保證阿智將來會不會回台灣尋根,但是我每年都會寫信讓生母知道阿智的近況。」

「阿智的生日快到了,我可以寄一份小禮物給他嗎?你們可有建議?寄禮物會不會讓M(另一個在保母家等待被收養的孩子)覺得難過?因為阿智就要離開他,只留下他繼續等待被人收養。我應該準備另一份禮物給M嗎?」

「到台灣時我希望能有機會拜訪他的學校和保姆家,我希望能盡可能多照點相片。」

「如果阿智被強迫離開他的保姆以及他現在同住的家庭,我們擔心他會很不快樂,你們是否有為他做好被收養的心理準備呢?如果他真的不願意被美國人收養的話,你會告訴我們嗎?如果讓他知道他會有一個永久的家,而且有新的兄弟姊妹,他會覺得好過些嗎?我不希望他會因為被迫離開而恨我們收養他。」

 

 

 

 

 

 

 

「我會將我們的照片寄過去,希望阿智不要覺得我們看起來太老,我們的灰頭髮和眼睛旁的皺紋代表的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更有能力給他更多的愛。」

「我們全家討論了有關阿智取名字的問題,我們覺得如果阿智不想取英文名字,我們也可以接受,我們不想強迫阿智去改名字,他的人生已經有太多改變了,包括他的國家、語言朋友、家人、食物、氣候等,我想如果他能保有他原來的名字,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謝謝你們耐心的回答我所有的問題,我們非常的感謝你們的協助,雖然這個轉換對阿智而言一定很困難,但我們會盡全力去協助他適應。」

本文作者為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督導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讓愛住我家
文 / 張沁芬

「媽媽我愛妳」、「阿姨謝謝妳的照顧」、…透過錄音,無論是口中的「媽媽」、「阿姨」,一句句童稚的聲音,寄養兒童們道出心中的感謝,謝謝寄養媽媽們的辛勞與付出。 

回憶起孩子剛到家中的日子,每位寄養媽媽都有道不盡的甘苦談。葉媽媽目前的寄養孩子已是第四位,「像是刷牙的方式都要從頭教起,」葉媽媽表示剛開始孩子與家庭間彼此適應階段的確較為辛苦,「不過當看到孩子長高長胖、一點一點進步,真的感到很欣慰。」葉媽媽笑著說,過去寄養的孩子們雖然現在已不再寄養,但仍舊會寫信或打電話來,相互關心問候,關係並未因此而中斷。

「只要給孩子『溫暖』,其實孩子本身也不願意變壞。」回憶起加入寄養家庭的動機,石媽媽表示有鑑於新聞報導中的兒虐事件層出不窮,期盼自己能為社會盡份心力,在徵求先生和孩子同意後,開始成為展望會寄養家庭。「孩子的行為有時候當然也會讓人感到生氣,不過生氣之外我也會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事情。」石媽媽表示,會讓孩子感覺到這是他們的『家』,就算有爭執、有責罰,也是出於彼此關心。石媽媽更笑著說,家中的兩個唸大學的孩子,常常是三名寄養兒童的「小老師」,有時教英文,有時教電腦,孩子們會主動幫忙照顧弟弟妹妹,輔導他們的課業,彼此相處十分融洽。

睡前抱抱 全家跳舞 
「孩子喜歡跳舞,我們就每週六在家裡把燈一關,全家一起跳舞。」從孩子二歲時開始寄養,至今已國小五年級,而兩年前又寄養了第二個小孩的呂媽媽,對孩子而言是慈母,更是朋友。

 

 

 

 

 

 


呂媽媽談到第一個孩子二歲時的寄養初期,為了怕體弱的孩子腎臟發炎,呂家兩夫婦就將孩子穿的內衣物消毒,一直到六歲孩子身體狀況改善為止。兩年前呂家夫婦又寄養了一個孩子,「其實帶兩個孩子比帶一個還輕鬆。」呂媽媽笑著說,兩個同齡的孩子雖然難免有嫉妒心,會計較爸爸媽媽愛誰多一些,但是呂媽媽說,他們會以行動讓孩子知道兩個人同為爸爸媽媽的寶貝。「我們每天會和孩子一起吃早餐、晚餐,睡前抱抱她們,陪她們聊天。」 

「上回參加展望會為寄養家庭辦的活動,別的寄養媽媽都稱讚他們很乖。」說到這裡,呂媽媽又笑了,也許是對孩子的用心,目前兩個寄養孩子在身心發展上都很健康。

轉載自台灣世界展望會寄養服務通訊季刊 2001-06-27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什麼是收養?它與寄養、認養有何不同?

收養
又稱為領養,非(直系)血親的雙方,經過法律認可的過程,建立親子關係,使不幸兒童有一個永久家庭。一般而言,以下情況的孩子需要人們收養:
1. 非婚生子女,父/母不能或無法養育者。
2. 親生父母無法照顧,願讓人收養者。
3. 被遺棄、嚴重疏忽、被虐待而經法院宣告停止親生父母親權之兒童。
4. 孤兒,無父無母,亦無可以扶養的親屬。


認養
一種定期捐款的贊助方式,由某些社會福利機構徵求社會善心人士,對孤苦孩童透過經濟補助來協助孩子,認養人可以藉著寫信或探訪,與孩子建立關係,但不直接撫養亦無須法律認可。


寄養 
提供兒童一個短期的替代性家庭照顧,將孩子臨時安置在較適合的家庭中,若親生家庭解決問題,孩子就能重回自己原來的家庭。

家是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地方。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健全的家庭成長。不健全的家庭無法提供兒童正常的成長,但是孩子無法選擇父母親及成長的環境,此時,寄養家庭便成為另一個替代的角色。寄養家庭給予家庭破碎的兒童一個暫時的家,透過寄養父母的照顧,提供孩子正常的生活環境,並且慢慢撫平受創的心靈。

 

台閩地區家庭寄養概況

年度

家庭寄養

家庭數

被寄養兒童數

備註

87

446

675

 

88

587

792

 

89

664

1,008

至十二月止

90

792

1,198

 

資料來源:內政部兒童局(90.3)

 

 

 

 

 

 

 

台閩地區家庭寄養概況

年度

育幼院

合計

公立

私立

- 機構數 收容人數 機構數 收容人數 機構數 收容人數

84

39

2,411

-

-

-

-

85 41 2,462 - - - -
86 43 2,481 - - - -
87 41 2,454 - - - -

88

40

2,306

6

547

34

1,759

89

42

2,433

8

602

34

1,831

90

42

2,362

8

591

34

1,771

資料來源:內政部兒童局(91.5.27)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文學】

《開往遠方的列車》(圖畫書)

    文/ 依芙.邦婷
    圖/ 羅奈德.希姆勒
    譯/ 劉清彥
    出版社/ 和英
    出版日期/ 2002 .11


《我想活到100歲》
    作者/ Schirin Bogner 
    譯者/ 黃亞琴、敬東
    出版社/ 新苗
    出版日期/ 2002 .10 

《哥哥在我身邊》
    作者/ 艾倫.艾柏格
    譯者/ 王又慈
    出版社/ 小知堂
    出版日期/ 2002 .09 


《想念五月》
   
作者/ 辛西亞.賴藍特 
    譯者/ 周惠玲
    出版社/ 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 2002 .08 


《山月桂》
   
作者/ 瑞雪爾.菲爾德 
    譯者/ 劉縕芳
    出版社/ 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 2002 .08 


《風箏》
   
作者/ 朱秀芳 
    出版社/ 九歌
    出版日期/ 2002 .08 


《長腿叔叔》
   
作者/ 琴.韋伯斯特 
    譯者/ 艾柯
    出版社/ 晨星
    出版日期/ 2002 .08 


《貝絲丫頭》
   
作者/ 桃樂絲.肯非爾德.費雪 
    譯者/ 吳榮惠
    出版社/ 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 2002 .06


《布魯克林孤兒》
   
作者/ 強納森.列瑟 
    譯者/ 嚴韻
    出版社/ 天培
    出版日期/ 2002 .03


《白楊樹之秋》
   
文/ 湯本香樹實
    圖/ 楊麗玲 
    譯者/ 姚巧梅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01 .11


《來自戰地的男孩》
   
作者/ 柏納德.艾許萊 
    譯者/ 史錫蓉
    出版社/ 新苗
    出版日期/ 2001 .09

《頑童流浪記》
   
作者/ 馬克.吐溫 
    譯者/ 文怡虹
    出版社/ 小知堂
    出版日期/ 2001 .03


《她只是個孩子》
   
作者/ 桃莉.海頓 
    譯者/ 陳淑惠
    出版社/ 新苗
    出版日期/ 2001 .03


《成長的日子》
   
文/ 蒙永麗
    圖/ 伍敬賢 
    出版社/ 九歌
    出版日期/ 2001 .01


《母親》
   
文/ 高行健
    圖/ 幾米 
    出版社/ 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 2001


《我不哭,我絕對不哭》
   
作者/ 保羅.包爾 
    譯者/ 陳淑惠
    出版社/ 新苗
    出版日期/ 2001 .10


《天燈.母親》
   
文/ 鄭清文
    圖/ 林之助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01 .04


《風兒不要來》
   
作者/凱倫.海瑟 
    譯者/ 廖佳華
    出版社/ 維京
    出版日期/ 2000 .03


《收藏天空的記憶》
   
文/ 珮特.布森
    圖/ 溫帝爾.邁南
    譯者/ 郭郁君 
    出版社/ 玉山社
    出版日期/ 2000 .01


《少年小樹之歌》
   
作者/ 佛瑞斯特.卡特 
    譯者/ 姚瑞昌
    出版社/ 小知堂
    出版日期/ 1999 .08


《又醜又高的莎拉》
   
作者/ 佩特莉霞.麥拉克倫 
    譯者/ 林良
    出版社/ 三之三
    出版日期/ 1999 .01


《雨小孩》(圖畫書)
   
文/ 羅拉.克羅斯.梅莫
    圖/ 吉姆.拉馬奇
    譯者/ 方素珍 
    出版社/ 三之三
    出版日期/ 1998 .08


《籠中孩子》
   
作者/ 桃莉.海頓 
    譯者/ 陳咨羽
    出版社/ 新苗
    出版日期/ 1998


《孤兒賴思慕流浪記》
   
作者/ 阿.林格倫 
    譯者/ 領月
    出版社/ 志文
    出版日期/ 1994 . 04


《孤雛淚》
   
作者/ 查理士 . 狄更斯 
    出版社/ 台灣東方

《青少年老舍讀本/月牙兒》
   
舒乙 編選、導讀
    出版社/ 業強
    出版日期/ 1992 . 01


《春雨》
   
作者/ 鄭清文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1991 . 01


《城南舊事/惠安館》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爾雅
    出版日期/ 1960 . 07

【生命的故事】
《岸與岸》
    作者/ 桑品載 
    出版社/ 爾雅
    出版日期/ 2002

《有愛就有希望:朱仲祥激勵生命的故事》
    作者/ 朱仲祥 
    出版社/ 圓神
    出版日期/ 2001 .01


《希望陪妳長大—一個愛滋爸爸的心願》
    作者/ 鄭鴻 
    出版社/ 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 2001 .06

《凍水牡丹》

    作者/ 紀惠玲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 2001


《別叫我流浪兒》
    作者/ 琳達.亞金斯
    譯者/ 王瓊淑 
    出版社/ 經典傳訊
    出版日期/ 2000 .09


《愛麗絲的童年》
    作者/ 陳念萱
    出版社/ 漢藝色研
    出版日期/ 2000


《攀峰—朱仲祥的生命故事》
    作者/ 李慧菊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1999 .08

 

《走過童年傷痕》
    王浩威 主編
    出版社/ 元尊文化
    出版日期/ 1997

 

《流浪的中國孤兒》
    文/ 楊惠芳
    攝影/ 莊錦芳
    出版社/ 國語日報
    出版日期/ 1995 .05

 

【諮商輔導】

《打破沉默─幫助孩子走出悲傷》
   
作者/ 琳達•高曼
    譯者/ 陳重仁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 2001 .04

 

《兒童遊戲治療活動─計畫及協助困擾兒童處遇之指引》
   
作者/ S.T.Dennison&C.M.Knight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2001

 

《兒童虐待》
   
作者/ 齊藤學
    出版社/ 國際村
    出版日期/ 2000

 

《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
   
作者/ 梁培勇總校閱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1998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作者/ 何長珠
    出版社/ 五南出版
    出版日期/ 1998

 

《兒童藝術治療》
   
作者/ Marcia L. Rosal
    譯者/ 陸雅青
    出版社/ 五南圖書
    出版日期/ 1997

 

《遊戲治療》
   
作者/ GARRY L.LANDRETH 
    譯者/ 高淑貞
    出版社/ 桂冠圖書
    出版日期/ 1997

 

《兒童輔導原理》
   
作者/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1997

 

《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
   
作者/ 馮觀富、王大延、陳東陞等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1997

 

《生離死別之痛:幫助孩子走出悲傷》
   
作者/ Claudia Jewett Jarratt 
    譯者/ 陳月霞
    出版社/ 創意力
    出版日期/ 1996 .11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作者/ 梁培勇 
    出版社/ 心理
    出版日期/ 1996

 

《失親兒的藍天》
   
作者/ Rosemary Wells 
    譯者/ 包黛瑩
    出版社/ 創意力
    出版日期/ 1995 .05

 

《兒童與青少年團體工作》
   
作者/ S.Rose等
    譯者/ 孫安玲
    出版社/心理
    出版日期/ 1995

 

《兒童遊戲治療》
   
作者/ 程小危、黃惠玲
    出版社/ 張老師
    出版日期/ 1983

 

【親子教養】

《兩種不同的愛—出養篇》
   
作者/ 派翠西亞•蘿絲 
    譯者/ 兒童福利聯盟
    出版社/新手父母
    出版日期/ 2000 .12

 

《兩種不同的愛—收養篇》
   
作者/ 瑪莉安•卡默
    譯者/ 白麗芳
    出版社/ 新手父母
    出版日期/ 2000 .12

 

《蕭瑟的童顏—揠苗助長的危機》
   
作者/ David Elkind
    譯者/ 洪毓英
    出版社/ 和英
    出版日期/ 1999

 

《心靈的天梯》
   
作者/ Noah Ben Shea
    譯者/ 鄭淳紋
    出版社/ 圓神
    出版日期/ 1998 .06

 

《成為父母》
   
作者/ Ralph La Rossa
    譯者/ 張惠芳
    出版社/ 揚智文化
    出版日期/ 1998

 

《發展與輔導》
   
作者/ Jane Brooks 
    譯者/ 周逸芬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1997

 

《不要錯愛孩子》
   
作者/ David Elkind 
    譯者/ 鄭懷超
    出版社/ 信誼
    出版日期/ 1997

 

《讓你和孩子更貼心》
   
作者/ 湯瑪士.戈登 
    譯者/ 傳橋
    出版社/ 生命潛能
    出版日期/ 1992

 

【影片】

《0rphan Train》
   
導演/ William A. Graham    

 

 

 

 

 

 

 

    出版社/ Best Flim &Video
    出版日期/ 1979

 

《螢火蟲之墓》
   
導演/ 導演/高火田勳
    出版社/ 東寶發行
    出版日期/ 1988

《在漂泊中守候一個童年—寄養兒童》
  
「給我你的手」節目第十二集
    出版社/ 公共電視文化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國內相關機構與團體

全省婦幼保護專線:113
家庭暴力、性侵害、兒童青少年保護


內政部兒童局福利服務組(04)2250-2882 
生活扶助、一般性親職教育、收養、寄養、棄嬰、失依兒童安置、兒福中心、育幼院、其他兒童及家庭福利服務事項。


安置收容社會福利機關
內政部南投啟智教養院 (049) 2553045
內政部雲林教養院 (05) 5954359
內政部古坑教養院籌備處 (05) 5963191
內政部台南教養院 (06) 6621821
內政部宜蘭教養院籌備處 (03) 9359110 
內政部少年之家 (03) 5222238
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 (03) 3525634
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 (04) 22222294
內政部南區兒童之家 (07) 5824645
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育幼所 (02)27282334
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 (02)8611380.8611381
台北縣立八里愛心教養院 (02)26737834 
台灣省立台中育幼院 (04)2271839
台灣省立桃園育幼院 (03)3524632.3525634 
台灣省立南投啟智教養院 (049)313045
台灣省立雲林教養院 (05)5972449
台灣省立高雄育幼院 (07)5839595
行政院退輔會慈母育幼院 (089)382166

◎其他國內兒福機構(已立案之公私立育幼少年機構、各地政府兒福中心)
請上內政部兒童局網站查詢 

國內出收養服務機構
1.各地所屬政府社會局課

2.兒童福利聯盟收養服務組:(02)2748-6008*6

3.台灣省婦幼協會:(04)2528-5556
直轄市、縣(市)政府社會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02)27208889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07)3373365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02)29605111
宜蘭縣政府社會局(03)9364567
桃園縣政府社會局(03)3375900
新竹縣政府社會局(03)5519058
苗栗縣政府社會局(037)328841
台中縣政府社會局(04)25263100
彰化縣政府社會局(04)7247466
南投縣政府社會局(049)2222106-9
雲林縣政府社會局(05)5323395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05)3620123
台南縣政府社會局(06)6322231
高雄縣政府社會局(07)7460050
屏東縣政府社會局(08)7320415
台東縣政府社會局(089)326141
花蓮縣政府社會局(03)8227171
澎湖縣政府社會局(06)9274400
基隆市政府社會局(02)24201122
新竹市政府社會局(03)5216121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04)22289111
嘉義市政府社會局(05)2254321
台南市政府社會局(06)2991111
金門縣政府社會局(082)325551
連江縣政府民政局 (0836)22485


國際出收養服務機構
1. 基督徒救世會:(02)2729-0265

2. 天主教福利會:(02)2311-0223
收容安置未婚媽媽、非婚生子女、發展遲緩及貧困失依兒童及國內外收養、
扶助等服務。


認養/寄養家庭服務機構
1.台灣世界展望會寄養服務組:(02)2502-5689轉10~18

2.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基金會本部 04-22061234
大同育幼院 02-22452085
基隆家扶中心 02-24344538
台北家扶中心 02-23922085
北區家扶中心 02-28825266
北縣家扶中心 02-29592085
桃園家扶中心 03-4362085
新竹家扶中心 03-5678585
苗栗家扶中心 037-362085
中縣家扶中心 04-25252085
台中家扶中心 04-23162085
彰化家扶中心 04-7272085
南投家扶中心 049-2242085
雲林家扶中心 05-6339595
嘉義家扶中心 05-2812085
南縣家扶中心 06-6352085
台南家扶中心 06-2508585
高縣家扶中心 07-6229595
高雄家扶中心 07-7262085
屏東家扶中心 08-7332085
宜蘭家扶中心 03-9352085
花蓮家扶中心 03-8232085
台東家扶中心 089-342085
澎湖家扶中心 06-9274624
金門家扶中心 0823-22085


親職教養諮詢單位
宇宙光輔導中心:(02) 2362-7278
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02) 2769-3319
國語日報親子教育諮詢組:(02) 2392-1133
台北市親子關係促進會:(02) 2507-5564
信誼基金會:(02) 2396-5305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02) 2768-7733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02) 2331-1193
呂旭立文教基金會:(02) 2363-9425
馬偕協談中心:(02) 2531-0505
格瑞思心理工作坊:(02) 2325-4648


兒童、青少年身心評估
台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02)2756-8852
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02) 2875-7419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兒童身心科:(02) 2826-4400#3811
馬偕醫院精神科:(02) 2543-3535
陽明醫院身心內科青春期特別門診(18歲以內):(02) 2835-3456#6362
新光醫院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特別門診:(02) 2833-2211
仁愛醫院精神科:(02) 2709-3600
中興醫院精神科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02)2552-3234 # 2101、2102
臺大醫院精神部兒童精神科:(02)2397-0800#6597、6598
和平醫院精神科:(02) 2381-1324
忠孝醫院精神科:(02) 2786-1288
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02) 2391-6470#384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02) 2771-8151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02)2737-2181
市立療養院兒童青少年門診:(02) 2726-3141#1132

 

 

 

 

 

 

 

 國泰醫院小兒科-兒童青少年心理特別門診:(02) 2708-2121
萬芳醫院小兒心智科:(02) 2930-7930
耕莘醫院心理衛生科:(02) 2219-3391
台北縣立板橋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02) 2257-5151#2159.2254-2454 (靜心心理諮詢專線) 
台北縣立三重醫院精神科(含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
(02) 2982-9111#216. (02) 2986-9755(諮詢專線)
長庚醫院(林口)兒童心智科(03) 328-1200#2439
格瑞思心理工作坊
http://www.gracecc.com.tw/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內政部兒童局 
http://www.cbi.gov.tw/

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http://www.moi.gov.tw/div5/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http://www.bosa.tcg.gov.tw/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http://www.kcg.gov.tw/~socbu/socbu/a03.htm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http://www.children.org.tw/

失依兒童少年個案服務網(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家庭重建中心』)
http://www.921kids.org.tw

台灣世界展望會
http://www.worldvision.org.tw/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http://www.ccf.org.tw/

台北市孤兒福利協會 
http://www.orphan.org.tw

台灣省婦幼協會
http://tcwsf.wingnet.com.tw/

台北早期療育綜合服務中心
http://www.tpscfddc.gov.tw/

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http://goodshepherd.womenweb.org.tw/default.asp 


天主教福利會
http://www.cs.org.tw/tw/05.htm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http://www.goh.org.tw/

心理健康諮詢網
http://www.psychology.org.tw/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