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愛遠逝…
文/張新儀

楊媽媽唯一的女兒淑琴與癌症對抗了十多年後,於去年(1997)八月八日去世。

淑琴由十多年前得知患了乳癌,到近幾年復發的經歷都紀錄在她的書《患難情深》當中。去年年初,她發現癌細胞已蔓延到肺部和骨頭,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後,淑琴和夫婿振成一同向治療多年的醫生表示不願再接受治療,雖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醫生還是當場落淚,十分捨不得這個勇敢戰鬥了多年的鬥士。

停止治療後,淑琴便積極地準備自己的離去:和母親、兒子鼎元充分溝通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見到了想見的至親好友,也和眾親友們告別此世,盼天上再見。

有一天下午,她抽了腹水回來後覺得很累,她跟媽媽說:「媽媽,我很累,我不想等鼎元的生日了,我們一起禱告好嗎?」於是他們一起做了禱告後,淑琴安睡於主懷。

淑琴離開半年多之後,楊媽媽還是非常想念淑琴,經常顯得很落寞,每次見到她都覺得她很不開心。不久之後,楊媽媽聽說一位罹患癌症的朋友淑菁,因丈夫在香港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舉家搬到香港;此時淑菁的癌細胞已蔓延到腦部,楊媽媽想想淑菁在這種狀況下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但沒人照顧,語言又不通,日子怎麼會好過。

 

 

楊媽媽說:「我到香港時,淑菁正在醫院接受治療。我們一見面就抱頭痛哭,淑菁跟我說不想住院,我也覺得不需要,因為他們已經停止為她做化療,只有給她止咳和幫助她呼吸的藥。」她繼續說:「回到家,她先生和小孩都很高興,我們去租氧氣筒,那個我會用,以前照顧淑琴的時候有用過。我每天煮一些好吃的給淑菁吃,又幫她洗得乾乾淨淨,晚上陪她看電視,香港可以收到台灣的電視,每天晚上淑菁都和我一起看電視,眼睛亮亮的,精神很好。」「我還跟淑菁的先生和小孩說,要多花時間陪陪淑菁,我知道他們都很忙,但是這種機會已經不多了,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我這樣幫她安排好,也很放心,我覺得這四星期很值得。」

楊媽媽憑著信心,用以前照顧女兒的經驗再去照顧一個需要照顧的末期癌症患者,相信淑琴在天上看到也會很高興。楊媽媽已經走出自己的哀傷,成為別人的祝福。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1999/3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生命盡頭的尊嚴
文/唐秀治
 

 

記得我曾接觸過一名六十多歲、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他的骨頭像蜂窩般被癌細胞蛀蝕。一整天裡,他只能像蝦米般蜷曲著身體,無法翻身。有一天,我看到他從病房跪著爬到護理站,向住院醫師跪求給予止痛劑。這一幕給我很大的震撼,老先生以其年齡和社經地位,還要跪著向一名兒孫輩的醫師要求止痛,人格尊嚴就像被人踩在地上一般。

我國把嗎啡類止痛劑列為管制藥品,許多醫師深怕病人使用後上癮,因而逃避開列止痛藥。與國外相比,台灣癌症末期病人,在醫療機構裡,往往是被刻意遺忘的一群。病人只能躺在床上,毫無生活品質可言。我認為,只有當病人的疼痛及症狀獲得控制,達到好的處理時,癌症病人才有好的生活品質可言。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1995/3,作者為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生死本無礙
文/王浴
 

 

在我的經驗裡,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比較天真,反而容易面對死亡。有一名罹患骨癌的小孩,很有自我主張,他曾計畫出國旅遊,但是父母不肯,後來選擇赴大陸,一方面達到旅遊目的,一方面也可以求醫。雖然病童返國後,癌細胞已轉移到肺部,但這次旅行已讓他心滿意足。

癌症兒童的父母常站在主導醫療的角度,但是,在面對生命終站之前,大人的智慧不一定就比孩童高。我遇到一名病童,已經有敗血性休克現象,但他在病中告訴我:「大不了一死,可以在天堂盡興的玩。」問他的心願是什麼?他還煞有介事的說:「你幫我多燒一些冥紙,讓我有錢買玩具。」

對於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應該以病人為主角,家屬為配角,而醫護人員只是「跑龍套」。儘量瞭解病人的實際需要,並且給予他們最大的滿足。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1995/6,作者為台大醫院兒科病房護理長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愛瑪奶奶的「最後的禮物」
文/大塚敦子 譯/林真美

1997年的夏天,我認識了愛瑪奶奶。當時,我在距離愛瑪奶奶家不遠處的女子監獄,採訪受刑人訓練「介護犬」計畫的進行狀況。我在那兒認識了一名年輕志工布來昂,而他就是愛瑪奶奶的孫子。因為他的引介,我拜訪了愛瑪奶奶,而且,從那之後,我每回從日本前來採訪時,都住在愛瑪奶奶的家。幾次之後,我甚至有了自己的房間,愛瑪奶奶對我可以說是疼愛有加,她把我當成了她的「第十三個孫子」看待。

由於先生的事業一直都很不順利,所以,愛瑪奶奶從未放下養活全家七口的生活重擔,不過,這位充滿韌性的女士,也有她非常講究的一面,譬如,即使是年過八十,她在出門時,仍然會用心盛裝打扮一番。

當愛瑪奶奶得知她得了「多發性骨髓腫瘤」(血癌)、生命所剩無幾時,我就有一個念頭,想要陪在這位我所敬愛的長者身邊,去守候、記錄她面對死亡的這一段生命過程。另外,我還有一個強烈的想法,那就是我想用照片來記錄這些點滴。當我畏怯的向愛瑪奶奶提出請求時,她答道:「妳是我的孫子,當然可以自由的拍照。只是,不可以拍我摘掉假牙的樣子哦!」

就這樣,我得到了攝影的許可,而在愛瑪奶奶死前的兩個月,我成了愛瑪奶奶的照顧人之一,我每天晚上都在奶奶的房間睡覺,一直到奶奶去世為止。因為這樣的機緣,我得以目睹一個人是如何的從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走向另外一個世界。即使我的所知仍然相當有限,但至少,我看到了一些。

譬如,睡眠中的愛瑪奶奶,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露出一臉的嚴肅,及痛苦萬分的樣子。可是,每當我對著剛醒來的愛瑪奶奶問道:「妳還好嗎?」她就面露開朗的說道:「有人說,人死了到別的世界以後,就會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不過,我在睡覺時,就在做這份功課了。就像拼圖一樣,那些原本散成一片的小拼圖,都一一合起來,變成一張大的圖了。看著看著,以往人生中不解的事情,終於可以理解了。」

另外,在臨死的前一天,愛瑪奶奶透露著奇異的眼神。她雖然朝著我看,但是,她的視線卻好像穿過了我的身體,望向無窮遠處。我對她說:「妳好像在看遠方呢!」愛瑪奶奶回答我說:「今天,是我上路的日子了。」

愛瑪奶奶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走完生命的全程,所以,她接受了居家安寧照顧。美國的安寧照顧並不見得要將病人送到醫院,大多數美國的安寧照顧,都是由護士、醫師、社工人員等安寧團隊到病人家中探訪,以幫助病人、讓病人可以在家中生活。也因此,病人的家屬必須瞭解人的身體是經由什麼樣的歷程走向死亡,以及要有相當的知識和心理準備,才能曉得如何去照顧一位行將死亡的病人。而就我所知,愛瑪奶奶和她的家人對於死亡和邁向死亡的過程,都可以坦率而談。

愛瑪奶奶說:「如果妳們看到我血流不止了,也不必把我送到醫院。因為,我想死在家裡。」所以當大家看著愛瑪奶奶不停的流鼻血,知道可能是最後一天時,她的家人並沒有去叫救護車。他們照愛瑪奶奶的期望,點上蠟燭,徹夜守在愛瑪奶奶的身邊。小貓小星星也好似明瞭這一切,它時而坐在愛瑪奶奶的腳旁,時而躺在愛瑪奶奶的枕邊。

愛瑪奶奶走得非常平安。她在家人準備晚餐時,靜靜的斷氣了。9月11日,夏天已近尾聲,柔和的夕陽照進了屋子。愛瑪奶奶曾經說她想在夏天結束前死去,她的願望實現了。

 

 

愛瑪奶奶過世後兩個禮拜,家族和友人共聚一堂,按照愛瑪奶奶的遺言,將她的骨灰灑向大海。然後,大夥兒開香檳,為愛瑪奶奶85年的人生舉杯。

為什麼她的親人可以用這麼開朗、愉悅的方式,迎接她的死亡呢?這主要是因為愛瑪奶奶完全照自己的方式活到最後,而她的家人也尊重、支持她的想法。關於治療的方針,愛瑪奶奶總是自己做決定。關於自己的死,她也儘可能的由自己來做準備,而這些都源於她對家人深刻的愛。當有人過世了,我們才後悔的說:「那時如果能怎樣怎樣就好了。」這不是很令人傷感嗎?愛瑪奶奶並不想將這樣的傷痛,加在任何人的身上。

親人把她的這份體貼,當成是愛瑪奶奶送給大家的「最後的禮物」,大家至今都心懷感謝。愛瑪奶奶既沒有嘆息也沒有遺憾,她雖然離開了,卻遺愛人間。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如何告訴孩子死亡
文 / 季羽倭文子 譯 / 林真美

《再見,愛瑪奶奶》描述的是愛瑪奶奶從被告知得了癌症(多發性骨髓腫瘤)到她死去的歷程,而且,是透過她的愛貓小星星的角度來呈現的。相機的鏡頭捕捉了貓所見到的愛瑪奶奶,並且,在死神逼近的這段日子,如實的記錄出愛瑪奶奶的身體變化。我們光是看著照片,就能清楚的曉得,艾瑪奶奶正一天比一天的虛弱。

愛瑪奶奶對死亡有著深刻的體認,她在接受臨終醫療的「同意書」上簽名,開始整理身邊的事物,以及向親友告別。愛瑪奶奶能夠在人生的最階段做到這些,乃是因為美國對癌症病患都能據實以告,使得病患可以認識自身病症的關係。書中的照片真實有力的表現出死亡瞬間的那份安詳,我以為,即使是大人,也很少有人知道,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可以如此從容。

在日本,大家仍然避免談論死亡。社會上彷彿都有一個默契,那就是:「談死是一種禁忌。」譬如,當至親的人正走向死亡之路時,大人並不想告訴孩子。然而,就算大人想要隱瞞,孩子們還是會透過本能,感應到異乎尋常的事態。

可悲的是,有些小孩會面臨父親或母親因為生病,而必須撒手離去的事實。遇到這種處境的孩子,不僅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父親或母親相處,而且,大部分的大人,都不會告訴他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已所剩不多了。結果,孩子的心中因此留下深刻的傷痕,甚至,也有的小孩,會因此而鑽牛角尖,以為自己被父親或母親遺棄了。

心理學家瑪麗亞•奈枝(Maria Nagy)曾做過「兒童的死亡認識研究」。根據她的說法,小孩必須到九歲左右,才能理解「死亡」。

三到五歲的小孩認為,死去的人,等於是到另外一個環境去了,他們無法區分「在另外一個地方生活」和「沒有了生命」之間有什麼差別。五歲到九歲的小孩雖然可以理解死亡了,但卻是完全將自己從中抽離了出來。他們認為,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死亡與自己無關。九歲前後的孩子,才會曉得死亡也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而且,死亡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他們終於瞭解,死亡就是肉體生命的告終。

當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不久於人世,或是孩子自己本身得了不治之症時,最重要的,莫過於不要迴避。同病房的小孩過世了,就算大人告訴孩子:「他出院回家了。」孩子還是會憑他的直覺,感應到朋友的死亡。在小兒科病房裡,也有小孩因為想要知道父母、醫生和護士,在自己死亡時是如何反應的,而停止呼吸裝死。

和孩子談論死亡,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說明。不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好讓你們能夠暢所欲言、放心抱怨和哭泣。為了要讓孩子安心,大人必須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心情。

面對一個瀕臨死亡的女孩,醫生是如何對她說明的呢?以下是一個例子。醫生把家中庭院一朵盛開的玫瑰剪下,他帶著這朵花去看診。「我們每天用心的照顧這株玫瑰,所以它會開出這麼美麗的紅玫瑰花。我每天都滿心歡喜的欣賞著,今天,我經過院子時,玫瑰花拜託我帶它一起來出診,所以我就把它剪了下來。不管我多麼細心的照顧它,這朵玫瑰都不可能一直開得那麼漂亮。妳也和這朵玫瑰一樣,不能一直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不過,就算分離,妳的爸爸、媽媽、還有妳的朋友,都會常常想起妳的。」(參考《死之看護》)

面對死亡、談論死亡,就等於是在認識「生命、生存的珍貴與重要」。

 

 

孩子很可能會突然問大人:「小嬰兒是從哪裡來的?」父母卻常吞吞吐吐的未能好好回答。小嬰兒的誕生是全家人的喜悅,通常,很容易就會變成話題。

但是,卻少有小孩問:「人死了,會怎樣?」畢竟死神來訪是叫人傷心的,他們並不想把它當成話題。至於大人,也不太有機會去談論死亡,或是去認識到生命是有限的這一事實。

《再見,愛瑪奶奶》透過相機的鏡頭,把愛瑪奶奶面對死亡的歷程真實的傳遞出來了。我希望不光只是小孩,爸爸、媽媽也務必要讀一讀這本書。讀完後,但願做父母的能夠和小孩談談「人的生命是有極限的,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或「死亡的瞬間是不會痛苦的」等等。(作者季羽倭文子有多年臨床看護經驗,曾二度赴英專攻安寧照顧,返日後在日本成立安寧照顧研究會。著有《癌症告知之後》、《死之看護》等)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孩子的死亡概念
文/趙可式

兒童對死亡概念的發展階段 (Faulkner, 1993)
1. 分離的階段(The Separation Phase):
約自0至3歲。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有強烈的「分離焦慮」。
在此階段親密及持續性的身體接觸 最為重要。

2. 結構性階段(The Structural Phase):
約3至6歲。學齡前期幼兒所理解的死亡是:躺下不動,不呼 吸,會玩辦家
家酒裝死,但不能辨認「生」與 「死」是無法共存的,常認為死亡是暫時
的,也 常將死亡與睡著或旅行相連,有時會害怕睡覺這個時期的小孩會對
死亡充滿幻想及魔術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為會導致某人死亡。

若姊妹吵架,姊姊患病死亡後,妹妹會以為是自己害的。他們會將「死亡」
與「老年」相連,但不確定何謂「老年」。他們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亡。

3. 功能性階段(The Functional Phase) :
約6至12歲。開始有邏輯思考,他們會先理解死亡的外在原因,而後才加入
內在原因。

4. 抽象思考階段(The Abstract Phase) :
12歲以上。此年紀的孩子已具邏輯性及現實性的思考,對死亡可作推測與分
析。


嚴重病童的「死亡覺知」
近年許多的研究都證實,無論大人有沒有與他開誠佈公的溝通,孩子可以由種種大人言行、自己的身體狀況、檢查、治療、及周遭環境中,覺察自己患了可能會死亡的嚴重疾病,尤其是他對死亡事件曾有經驗時,如其他病患或家人親友的死亡。有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的病名,卻會知道這個病「會不會死」。

 

 

 

雖然大多數研究支持可以與孩子公開討論死亡,但仍需非常謹慎,以免造成傷害。Spinetta (1981)寫給醫療人員一份指南,Adams(1984)也寫給父母一份指南,我把這兩份指南合併整理為七項(詳細內容,請參考2001年三月的安寧照顧會訊「認識兒童安寧療護」一文)。

兒童死亡概念的相關因素
◎兒童的智力:智力越高死亡概念越早發展成熟。
◎兒童的情緒:高張的焦慮會阻礙死亡概念的發展。
◎社會文化:如學校、媒體、社區、宗教團體。
◎家庭氣氛。 
◎兒童的經驗。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2001/3,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了解悲傷,學習與它共處

當所愛的人死亡,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大的失落,因為我們的生活與這個人有太多在一起的部分,不只是具體的(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還包括情緒的共同分享與分擔(快樂、哀傷、生氣、沮喪……)。

而失去的也不只是一個生命而已,它可能隱藏多重的失落,例如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夢想,失去一份關係,失去穩定的生活等。

所以,當所愛的人死亡,伴隨而來的感覺便是悲傷的情緒;一種生命遭受破壞及不完整的感覺。

面對悲傷,最好的方式不是壓抑而是面對它。當你了解它、認識它時,它就被你掌握住,比較不容易傷害到你了。

 

 

許多人的悲傷久久不能復原並具有毀壞性,正是因為恐懼它,並且花了許多力量壓制它,往往傷害的力量更大。常見的情形有酗酒、藥癮、用過多的工作麻痺感覺、告訴自己過多的命令(不要哭、趕快站起來、一切都沒變……),甚至把自己與社會隔離,內心許多想法無法與別人談論,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如傷人或自傷)。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皆會面臨喪親的經驗,若處理得好,這經驗會幫助我們的生命增加韌度,並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本質,並且能教育我們下一代有能力去面對失落與分離。

若你想從悲傷中復原,就從了解悲傷開始,並且學習與它共處。


輯錄自安寧照顧基金會小冊/開啟一扇窗讓悲不再傷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解讀善終
趙可式博士 主講

下面簡單地介紹我所作的「台灣癌症末期病人對善終意義的體認」的研究結果。「善終」的意義主要包括了身體的平安、心理的平安和思想的平安三大類。
◎身體的平安
1、身體的病痛減輕至最低:  
許多癌末病人都說:「如果我的身體痛苦症狀能夠減輕的話,我就謝天謝
地,別無所求了。」

有一個只有三十一歲,患食道癌的年輕患者,在得病之初,沒有辦法接受
,因為兩個孩子還小,只有三歲和五歲,她非常的不捨和不甘,心理上十
分複雜。可是因為身體很痛苦,痛得想自殺,所以當孩子來看她時,她會
嫌煩,叫人趕快把孩子帶出去。這是因為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之
上,已經沒有愛的能力了,連自己所生的,那麼幼小的孩子,她都沒有去
愛的力量了。

身體的痛苦症狀能減輕到最低限度的話,對死亡無法避免的人而言,已經
可以說是善終了。

2、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
所謂「臨終過程」就是斷氣的過程。很多病人說:「當然我希望要活,能
夠治療的話就治療。可是如果不能活了,所有的治療都失敗了,那我希望
能快快的、快快的……不要拖,不要苟延殘喘。」病人對於一口氣好像要
斷,郤又一下子斷不掉的情形,會感到害怕。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醫療人員的措施就變得相當重要。比方有人注射
TPN,有人服了高營養劑,有人打了升血壓的藥。本來應該斷氣的病人,
就給拖了下去,比方血壓已經掉下來了,所有的器官都壞了,可是藉著藥
物,血壓降了又升,使得病人一口氣要斷又不斷,使他飽受拖延的折磨之
苦。

有的病人就說:「為什麼我還不能死?為什麼還要拖著?」他知道一定要
走了,很快要走,可是卻滴滴答答地拖著。當然人都有求生存的本能,可
是如果有一天沒有辦法再生存,一定要步入死亡的時候,就不必這樣拖著
,不要苟延殘喘。

3、身體完整,清潔整齊:
「身體完整,清潔整齊。」聽起來好像是廢話,可是如果去醫院看過臨終
病人的人,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有一個病人跟我講:「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有浸到水裡面去洗澡了,我都是
乾洗。」她是乳癌患者,癌細胞轉移到脊椎骨,所以全身不遂,醫院進進
出出多次,也經常更換醫院。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就是躺在床上,洗澡是
用擦澡的方式。我問她:「妳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她說:「我只要泡一
下水,我就心滿意足了。」聽到這句話的人都會掉眼淚!而且如果我和她
的交往不深入的話,她還不會講出這樣的需要來。

此外,如果病人到了身體不完整,外貌遭到破壞的時候,他會不願意見人
,而且連活的意願也沒有了。我曾照顧一個口腔全部爛掉的病人,嘴巴整
個封住,不能講話了。他就在紙上寫說:「我是一間廁所。」他住在病房
裡,把簾子完全拉起來,躲在裡面,不見任何人。

有一個朋友來看他,他勃然大怒,那個朋友非常難過地說:「為什麼我去
看他,他會那麼生氣呢?」我問那個病人:「你的朋友從中部坐火車來看
你,你不喜歡看到他嗎?」他寫道:「不是,我太臭了,我不願意他聞到
這個味道,忍耐我的臭味,而且看見我,他會害怕。」身體不完整的病人
會把自己隔離起來,不願意見任何人。

4、活動自如:
如果病人整天躺在床上,眼睛瞪著天花板,看到的東西就是灰牆白壁,那
麼生命中最後的這段時間,有什麼品質可言呢?

我曾接觸過一位病人,她住在台北市某一家前面就是大馬路的醫院,住了
有二個月之久。在我照顧她一段時間之後,我問她:「你想做什麼?」

她說:「我很想看一看太陽,吹一吹自然風。」她住的床位是靠走廊的一
張,靠窗的那個病人整天把簾子拉起來,那家醫院的天花板又是黑黑矮矮
的,因此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她不知道是白天還是晚上。她過的是看不見
太陽、月亮、小鳥、花木,吹不到自然清風的不見天日的日子,所以她最
後的可憐心願是:「你們可不可以推我出去,讓我看看太陽,吹吹風?」

這件事到今天,已經三、四年了,可是她的女兒還與我聯絡。她說:「我
永遠不會忘記,在我母親去逝的那天下午,我們帶她出去活動了一次,去
看了太陽和雲,去吹了吹自然風。」

所以把病人帶到戶外,活動一下,讓他過一下有品質的生活,也是安寧照
顧的一個理念。
◎心理的平安
1、「認」:
心理平安當然是最好的,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安呢?很有
趣的,就是要能「認」。

在沒有「認」之前,人一直求神:「求你保佑我吧,求你治療我的病,求
你再讓我多活幾年……。」可是當他有一天跟上帝說:「好吧!按照你的
意思吧!」他就有一個很深的平安從內心深處萌生。

至於佛教徒,他們認為所有一切皆是因緣,都是因果,死亡是人力沒有辦
法挽回之事,萬般皆隨緣,生死也隨緣吧,因此他就平安了。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一種「認」的心態。有一位老太太告訴我說:「
人跟命運的搏鬥,永遠是輸家,你贏不了的,就乾脆認輸算了!」於是她
就投降了,這也是一種「認」的態度。

總之,無論信仰哪一種宗教的人,當他認了的時候,他能說:「好,我現
在不再作無謂的搏鬥了,剩下來的時間,我要好好的準備,要做一些有意
義的事,我要在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好好的準備死亡。」那麼這個時候
,他能把自己最後的這段時間,變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他會好好地
、慎重地去寫他生命的完結篇。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說是善終了。

2、放下:
恐懼死亡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失落的恐懼,一個是分離的恐懼。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太太,有三個兩歲、三歲和五歲的孩子。在開始的時候
,她非常地不安,每次見到孩子,就想到「世上只有媽媽好」那首歌。她
非常的難過,每天就是哭,看見孩子難過得哭,沒看見孩子也難過得哭。

可是有一天,她忽然開朗了,整個面容都改變了,眉頭也不皺了。我問她
:「妳這幾天看起來好像很平安了。」她說:「對呀!我想通了,每個人
都有他自己的命。就算我在,孩子要怎麼成長,我也沒辦法控制。」她還
說:「不見得我不在,孩子就一定不好。我再焦慮、再擔心,也沒有用,
所以我就放下了。」可見,一旦病人不再怕失落與分離的時候,他就平安
了。

3、不孤獨:
孤獨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幅度:

關係性的孤獨,是指全然的孤家寡人一個人,身旁沒有任何的親人。可能
他有家人,但是家人從來不來看他,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孤伶伶地躺在床
上。

情緒性的孤獨,是指旁邊有人,但是旁邊的人根本無法分享他的情緒、思
想或感受。有一個九歲得了肝癌的小男孩,他在不舒服想哭的時候,媽媽
對他說:「男孩子要勇敢,不准哭!」這個孩子面對的,就是一個情緒性
的孤獨。雖然媽媽那麼愛他,而且就在他的身旁,可是他所有的情緒都要
壓下去,不能表達出來,也不能與他最親愛的人分擔或分享。

存在性的孤獨,也就是一種「無語問蒼天」。在一家醫院的安寧病房裡,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他非常的不安與恐懼。因為他覺得自己什麼病
都可以得,就是不能得癌症。他的兒女不敢告訴他得的是癌症,因為老人
家認為癌症是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才得的因果報應。老先生說:「我八十年
來,從有記憶開始,就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我都做好事。」因此
他覺得無語問蒼天,非常的不甘願。

孤獨的感覺是很難受的,所以我們要從以上這三個孤獨面著手。

4、了無牽掛:
有一部影片「再生之旅」,主角是一位得了喉癌的醫生,片中另有一個患
了腦癌的年輕女孩。這個女孩說:「我很不甘心,我還沒有學會用中國筷
子呢。」

所謂「學會用筷子」,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它指的是很多人生的經驗,
她還沒有經歷;很多人間的美好,她還沒有品嚐,她卻要離開人世了。

所以我們不妨問問病人:「你還有什麼心願,還有什麼牽掛?」然後設法
幫助他,減除他的不安與遺憾。

5、享受大自然:
人在臨終的時候,對大自然的景緻,尤其是活的東西會很喜歡。有個病人
曾對我說:「我每天從窗口望出去,希望能看到有一隻鳥飛過。」我問他
:「你看到了沒有?」他告訴我:「我已經看了三天了,都還沒有看到一
隻鳥。」

病人喜歡欣賞大自然。變動的雲、飄落的雨,都能讓他們感覺好美。甚至
於隆隆的雷聲、閃閃的電光,都令他們有一種活的、生命的喜悅,使他們
感到自己還活著。
◎思想的平安
我問病人:「要怎麼樣才算是善終?」病人告訴我:「要思想平安。」
我再問:「什麼樣的思想才可以得到平安呢?」以下三種是病人告訴我的答
案。

1. 一天過一天,不去想太多:
很多病人說:「想它幹什麼?」他們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就是一天過
一天,腦筋一片空白,這樣反而過得很開心。我們或許會問:「能做得到
這樣嗎?」病人就有辦法做得到。

2. 有意義的一生:
當人接近生命尾聲的時候,他需要體會到:他的生命不是荒謬的白活一場,
而是有意義的、豐美的,這個時候他便會有思想上的平安。當病人覺得自己
的生命是荒謬的時候,我們要刻意地陪伴他回顧他的一生,讓他自己去發現
他的生命實在是有意義的。

3.人生苦海即將上岸:
有個病人對我說:「每次我想到苦海不是無邊的,馬上就可以上岸了,我就
平安了。」

所以臨終病人在面對死亡時,會變成一個期待者。不過,這個期待不是消極
的,不是認為:「既然治不好,就死掉算了。」而是認為:「苦難即將結束
了,不必再煎熬了。」死後即進入一個更好的、更新的層次。佛教徒講的是
往生,一個新的生命;基督徒、天主教徒說的是一個永恆、一個天國,是與
神同在的永生。臨終病人作如是想的時候,即會得到平安。
◎結論

 

 

今天,我們對死亡形貌和死亡過程的恐懼,可以藉著現代的緩和醫療或安寧
照顧,減輕到最低的程度,讓病人處於一種非常尊嚴、安詳、舒適的狀態中
,在這樣的臨終過程裡,病人的死相一定是好看的、尊嚴的、安詳的與完整
的。

善終是一個過程,絕不是只有一個點,或是僅指最後的幾個小時、最後的幾
天,所謂的「慎終」或「善終」,是讓病人最後的臨終過程非常地慎重,也
負責照顧處理所有相關的事情,所以它是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協助一個臨終
病人,慎重地妥善準備死亡。

輯錄自安寧照顧會訊1997/03,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安寧照顧的起源
 

 

安寧照顧源於英文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從專業的疼痛控制到各項症狀處理,讓癌症病人始終能維持「無痛」的安寧境界和生命品質,並給予病人和家屬生活中的各項支援協助和心靈上的支持慰藉。

桑德絲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1918年生於英國。原為護士,為了實現安寧照顧的理想,33歲時進入醫學院,未滿40歲即成為正式醫師。

1958~1965年間,桑德絲與幾位醫師同事研究出許多能減輕癌症病人痛苦的新藥。

1963年她開始建築醫院,1967年醫院落成,取名Hospice。桑德絲開創了全世界第一家有特殊服務的醫院,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照顧癌症末期病人,陪他們走完生命全程,並輔導家屬度過哀慟時期。「聖克里思多福」安寧院建立迄今已30多年,Hospice Care成為文明社會與人道醫療的驕傲。

目前,英國已有一百多家Hospice,全世界也有十多個國家前往學習觀摩,台灣則是第18個建立安寧照顧服務的地方。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整體配套制度的缺乏
文/趙可式

台灣的安寧照顧,應整合產、官、學,成立整體配套制度—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制度,才能永續經營。


(1) 將「安寧照顧」納入教學醫院評鑑的必須具備之標準中:
醫療有三個目標,即治癒、延長生命、及增進生活品質。台灣醫療發展史五十年來將主力皆放在前兩項目標,而忽略了「增進生活品質」的重要目標。此外,醫學護理院校的教育也多著重於生、老、及病,獨缺死亡教育,因此醫護人員缺乏足夠知識與技能及適當的態度去面對病人的死亡,而造成病人及家屬更重的二度傷害。

教學醫院應具備「安寧照顧」的醫療,除了真正能服務病患之外,更可造就優秀的下一代醫護新血輪。


(2) 合理健保給付及嚴格稽核評鑑制度:
台灣的安寧照顧源起於宗教醫院,漸漸地有少數公立醫院開辦,卻也是由於當時的行政長官有虔敬的宗教信仰,及以人為尊的人本理念。然而當行政主管換人,以經營成本作考量而忽視病人的

 

 

需要時,常常安寧照顧就成為眾矢之的了,就因為這是虧本的事業。因此,為能更普及化「安寧照顧」,合理的健保給付是當務之急。但為預防大家一窩蜂「搶錢」而開設「安寧療護」,成「有名無實」或「名實不相符」的安寧照顧,嚴格的稽核及評鑑制度勢在必行,否則恐招致更大的危機,而且會劣幣驅逐良幣。


(3) 納入正統醫護教育系統之中:
「死亡」既為有生物的自然律,就應該學習如何面對它及處理它。醫護人員是最常暴露於死亡的一群,因此藉著緩和醫學/安寧照顧(Palliative Medicine/Hospice Care)的課程及實習,裝備他們未來作一位健康且完整的健康照護專業人員。

輯錄自安寧照顧基金會十週年紀念專刊2000/12,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正式施行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我國在2000年5月2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6月7日正式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末期病人」有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權力(第七條),未成年人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第七條)。末期病人「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第三條),二十歲以上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之人也可在健康時預立意願書言明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或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由代理人在其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代為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第五條)。

病人若在陷入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未簽署意願書或指定代理人,也可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拒絕心肺復甦術(第七條)。個人如果不願親屬在最後關頭做出違反自己意願的決定,最好及早預立意願書或預立代理人,清楚表達意願。

資料來源: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網站

安寧居家照顧納入健保給付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內政部調查有九成以上國人希望在家終老,台大等大型教學醫院也曾針對民眾「末期照顧的地方選擇」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在醫院過世,但如果有醫療機構能提供居家照護,則有一半以上的人希望能在家過世。有鑑於此,衛生署已於民國85年7月正式實施安寧居家照顧納入健保給付試辦計畫(預定民國92年檢討)。

1. 再見,愛瑪奶奶 
   
大塚敦子攝影&文 林真美譯 和英 91/5

 

2. 記憶的項鍊
   
伊芙•邦婷文 泰德•瑞德圖 劉清彥譯 三之三 91/3


3. 小魯的池塘
   
伊芙•邦婷文 羅奈•希勒圖 劉清彥譯 三之三 91/4


4. 協助孩子了解死亡課題
   
喬依•強森著 陳憶群譯 生命潛能 89/11


5. 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著 林瑞堂譯 張老師文化 89/10


6. 雨後彩虹∼走出喪親哀痛,踏上關懷路的故事
   
梅林寶貞 突破(香港) 89/09


7. 安寧療護初探∼讓生命美到最後一課
   
潘稀琪 巴宰族岸裡社潘家文史工作室 89/08


8. 歡喜看生死
   
釋聖嚴 天下 89/07


9. 用最好的方式向生命揮別—臨終照顧與安寧療護
   
柏木哲夫著 曹玉人譯 方智 89/05


10. 天使的眼睛
     
黃勝雄等 門諾醫院 89/05


11. 想念
     
陳致元圖 信誼 89/05


12. 一片葉子落下來
    
李奧•巴斯卡力著 旋元佑編譯 經典傳訊 89/05


13. 因為,你聽見了我
     
瑪麗•德•翁澤著 吳美慧譯 張老師 89/03


14. 遠離悲傷
     
鄧美玲 三品國際文化 89/03


15. 我永遠愛你
     
Hans Wihelm文圖 趙映雪譯 上誼 89/02


16. 哀傷輔導手冊:概念與方法
     
陳維樑、鍾莠荺 贐明會(香港) 88


17. 安寧與緩和療護學
      杜友聞等著 偉華 88/12


18. 死亡無懼
     
瑪麗安•施耐德珍•謝利肯合著 王添源譯 台灣中華書局 88/11


19. 生命大地震
     
吳冠憶等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88/11


20. 生命如花藍∼教孩子認識生與死
     
鍾昌宏 台視文化 88/10


21. 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邊
     
克莉斯汀•龍雅可著 陳琴富譯 張老師文化 88/10


22.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艾蜜麗•弗利德文圖 張莉莉譯 格林 88/09


23. 越過邊境∼生死難不倒你
     
張明志 聯文 88/08


24. 精采過一生
     
芭貝•柯爾文圖 黃迺毓譯 三之三 88/08


25. 生命之光∼周大觀
     
宋芳綺 遠流 88/07


26. 死的況味
     
曹永洋編著 新潮文庫 88/04


27. 跟沮喪說bye-bye
     
利納斯•曼第著 劉清彥譯 張老師文化 88/04


28. 會哭的男人很可愛
     
利納斯•曼第著 林鶯譯 張老師文化 88/04


29. 記得照顧自己
     
茱莉•庫柏貝克/維多利亞•歐康諾著 林鶯譯 張老師文化 88/03


30. 當所愛遠逝
     
凱倫、凱塔菲絲著 呂政達譯 張老師 88/02


31. 病人狂想曲
     
安納托•卜若雅著 尹萍譯 天下遠見 88/02


32. 雲上的小孩
     
約翰•伯寧罕文圖 林真美譯 遠流 88/01


33. 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
     
許禮安 慈濟醫院 87/12


34. 恩寵與勇氣
     
肯恩•威爾伯著 胡因夢譯 張老師文化 87/11


35. 瀕死體驗
     
立花隆著 吳陽譯 方智 87/10


36. 獾的禮物
     
蘇珊•巴蕾文圖 林真美譯 遠流 87/08


37. 墨瑞的最後一課
     
墨瑞•史瓦茲著 閻蕙群譯 雙月書屋 87/08


38. 當醫生宣布你得了癌症
     
Greg Anderson著 陳美娟譯 性林文化 87/08


39. 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
     
Nancy Boyd Webb著 梁培勇總校閱 心理 87/07


40.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Mitch Albom著 白裕承譯 大塊文化 87/07


41. 生與死的深層心理
     
小田晉著 蕭志強譯 方智 87/06


42. 面對死亡
     
潘美惠 教會公報 87/06


43. 藝術治療
     
陸雅青 心理 87/05


44. 擁抱憂傷
      史蒂芬•拉維著 徐慎恕譯 立緒 87/04


45.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周國平 上海人民 87/02


46. 天使走過人間
     
庫伯勒•羅斯著 李永平譯 天下文化 87/02


47. 生死無盡
      余德慧 張老師文化 87/01


48. 終極領悟
     
松原哲明著 蕭志強譯 方智 86/12


49. 最後的許諾
      蓮花基金會 民生報  86/11


50. 發現勇氣
      Sarah Quigley & Marilyn Shroyer 希代 86/11


51. 請不要忘記那些孩子
      加娜•拜亞茲•阿貝爾斯著 林真美譯 遠流 86/10


52. 與孩子談死亡
      Eric E. Rofes等著 洪瑜堅譯 遠流 86/10/01


53. 勇敢面對慢性病
      Trene Pollin, M.S.W., Susan K. Golant合著 蔣文玉譯 張老師文化 86/09


54. 花落蓮成自在心
      慈濟醫院 慈濟醫院 86/08/02


55. 心手相蓮∼安寧療護入門
      許禮安 慈濟醫院 86/08/02


56. 你不必受苦
       Susan S. Lang Richard B. Patt M.D.合著 周芬娜譯 平安文化 86/07/30


57. 解構死亡
      波伊曼編著 魏德驥等譯 桂冠 86/04


58. 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
      波伊曼著 江麗美譯 桂冠 86/03


59. 與死亡對談
       Ganga Stone著 柯清心譯 遠流 86/01


60. 杏林生與死
      陳漢湘 學知 85/12


61. 生死之歌
       Stephen Levinet著 汪芸、于而彥譯 天下文化 85/11/20


62. 生離死別之痛∼幫助孩子走出悲傷
      Claudia Jewett Jarratt著 陳月霞譯 創意力文化事業 85/11


63. 患難情深—向癌宣戰
      楊淑琴、龔振成、楊陳好著 正中書局 85/10


64. 等待春天
      高登•李文史東著 廖月娟譯 台灣先智 85/09


65.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Lawrence Le Shan, Ph.D.著 王季慶、許添盛譯 方智 85/04


66. 死亡學與生死教育
      張淑美著 高雄復文圖書 85/03


67. 情深到來生
      桑德•史都達著 劉仁薈譯 正中 85/03


68. 優死論
      易大章 天津人民 85/03


69. 疼痛
      保羅•班德著 楊腓力、江智惠、陳怡如譯 智庫 84/12


70. 且讓生死兩相安
     
山崎章郎著 林真美譯 方智 84/11


71. 身心桃花源
     
比爾•莫怡斯著 彭淮棟譯 張老師文化事業 84


72. 抗癌之道——認識癌症
     
繆國光 聯經 84/11


73. 人生四季之美
     
日野原重明著 高淑玲譯 天下文化 84/11/30


74. 觀山觀雲觀生死
     
余德慧 張老師文化事業 84/08


75. 創傷與復原
     
朱蒂斯•赫曼著 楊大和譯 時報文化 84/07/25


76. 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有找到遺囑
     
林芳如 張老師文化事業 84/06


77. 大轉世
     
河邑厚德/林由香昱著 李毓昭譯 方智 84/06


78. 與心靈對話
     
派克著 張定綺譯 天下文化 84/05.

79. 死亡的臉
     
許爾文、努蘭著 楊慕華譯 時報 84/05/10.

80.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J.Willian Worden著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 
       心理出版社 84/05


81. 失親兒的藍天
     
Rosemary Wells著 包黛瑩譯 創意力文化 84/01


82. 死亡的意義
     
約翰•鮑克著 商才令譯 正中 83/11


83. 生死的奧秘
     
何啟元 開今文化 83/10


84. 姬坦雅莉詩集
     
Gitanjali著 魯燕萍譯 光啟 83/10


85. 單飛
     
鮑伯•狄基里歐著 吳白玲譯 智庫文化 83/10


86. 癌症邊緣
     
羅佰•布洛迪著 杜默譯 智庫文化 83/09


87. 死亡哲學
     
段德智 洪葉文庫 83/08


88. 一起面對生死
     
山崎章郎著 林真美譯 圓神 83/06


89. 現代寓言
     
杏林子 九歌 83/05/10


90. 生死道
     
王邦雄 漢藝色研文化 83/04


91. 中國死亡智慧
     
鄭曉江 東大圖書公司 83/04


92. 人生因夢而真實
     
顏崑陽 漢藝色研文化 83/03/07


93. 人生不可承受之死
     
珍娜•鮑德(Jantt Bode) 小知堂文化 83/02


94. 生死大事
     
David Carroll 陳芳智譯 遠流 83/01/16


95. 最後的禮物
     
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 正中 83/01


96. 跨過生死之門
     
麥爾文、摩斯、保羅•佩瑞著 李福海譯 希代書版集


97. 最後的銅鑼聲
     
林清玄 上誼文化 82/10


98.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
     
海倫•聶爾寧著 傅偉勳主編 正中 82/09


99.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傅偉勳 正中書局 82/07


100. 我有死亡經驗
       
貝蒂•伊娣著 林曉梅譯 希代書版集團 81


101. 人生關卡
       
王邦雄 洪建全基金會 81/10


102. 幽谷伴行
       
Shila Cassidy著 趙可式譯 光啟 81/09


103. 悲懷書簡
       
李黎 爾雅 79/11/10


104. 末期病人的身心護理
       
JohnHinton著 沈秋桂譯 光啟 79/07


105. 生命的韌性
       
鍾昌宏 馬偕淡水分院 79/03

 

 

 

106. 媽媽,看這片繁花
       
奚淞 爾雅 78/02


107. 臨終關懷∼理論與發展
       
黃天中 業強出版社 77/11


108. 恢復健康
       
希蒙頓博士夫婦、克萊頓著 冬生譯 山海 76


109. 病榻心聲
       
盧光舜 中央日報 69/03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推廣安寧照顧的機構

1.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
地址:104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16樓
電話:080008520、(02)2561-5590


2. 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地址:100台北市辛亥路一段24號2-8樓
電話:02-23657780


3.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會址: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30號4樓
電話:(02)2596-1212


4.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會址:(237) 台北縣三峽鎮復興路399號
辦公地址:(237) 台北縣三峽鎮復興路367巷15號1樓
電話:(02) 2674-8804 


5.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地址:251台北縣淡水鎮民生路45號
電話:(02)2808-3219

提供癌症末期病人住院服務的醫院
(依成立時間分序)

1.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安寧病房 放射腫瘤科、安寧療
    電話:02-28094661#3101,#3102


2. 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
   
聖若琴之家 緩和醫療科、中老年科
    電話:0222193391#5501


3. 台北台大醫院
   
緩和醫療病房(6A) 家醫科 
    電話:02-23562256

4.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
   
祥禾病房 內科 
    電話:02-27861288#6985

5. 嘉義基督教醫院 
   
戴德森紀念病房 放射腫瘤科、家醫科
    電話:05-2765041#1052 #1053 

6. 高雄天主教聖功醫院
   
聖方濟之家 家醫科 
    電話:07-2238153#612

7. 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 
    電話:05-6337333#2274,#2245
    安寧病房 內科、腸胃肝膽科 


8. 花蓮慈濟醫院
    心蓮病房 家醫科 
    電話:038-561825#2341,#2343


9. 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安寧病房 腫瘤科門診 
    電話:03-3699721#2407,#2408


10. 台北榮民總醫院
      大德病房 家醫科、安寧療護 
      電話:02-28712121#7211


11. 台南新樓醫院 
      馬雅各紀念病房 放射腫瘤科
      電話:02-748316#3155,#3156 


12. 台南成大醫院
      緣恩病房 內科 
      電話:06-2353535#3856-9


13.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
      緩和病房 家醫科 
      電話:07-7511131#2502-3


14. 高雄榮民總醫院
      崇德病房 家醫科、安寧療護 
      電話:07-3422121#7105,#8105


15. 花蓮門諾醫院
      安寧病房 內科 
      電話:03-8241350


16.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腫瘤及安寧病房 腫瘤科 
      電話:03-5326151#5700,#5701


17. 三軍總醫院
      寧境病房 血液腫瘤科 
      電話:02-87923311 #17916,#17140


18.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
     
福田之家  血液腫瘤科 
      電話:04-6625111#2800,#2827


19. 財團法人仁愛綜合醫院台中分院* 
     
緩和醫療病房疼痛安寧緩和特診 癌症症狀控制特診
      電話:04-2255450#725


20. 中山醫學院附設中山醫院*
     
安寧病房 神經內科 
      電話:04-2739595#8800-2


21. 屏東基督教醫院瑞光分院
     
傳愛之家 血液腫瘤/疼痛科 
      電話:08-7353636#530,#531

(註:*為非健保局核定試辦整合性安寧緩和醫療病房)

提供癌症末期病人居家療護服務的醫院
【北部地區】

1. 台北馬偕安寧病房居家療護
台北縣淡水鎮民生路45號 (02)2809-4670#3101

2. 耕莘聖若瑟之家安寧居家療護
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362號5C  (02)2219-3391#5251

3. 台大醫院大緩和醫療病房居家療護
台北市中山南路7號6A (02)2312-3456#2878

4. 和信治癌醫院安寧居家照顧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02)2897-0011#2581 #2582

5.台北榮總大德病房居家療護
台北市石牌路二段201號 (02)2875-7699

6. 獎卿大台北居家護理所
台北市和平東路1段216號10樓 (02)2364-6040

7. 恩主公醫院社區健康部
台北縣三峽鎮復興路399號社區健康部 (02)8761-1995

8. 桃園醫院安寧病房居家照顧
桃園市中山路1492號 (03)369-9721#3522

9. 新竹醫院居家照顧
新竹市經國路1段442巷25號 (03)532-6151#4004


【中部地區】
1. 台中榮總居家療護
台中市中港路3段160號 (04)2359-2525#6000

2.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安寧居家療護
台中市育德路2號 (04)2205-2121#1197

3. 菩提醫院安寧病房居家照護
台中縣大里市中興路二段621號 (04)2482-9966#108

4. 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居家療護
彰化市南校街135號 (04)726-6130 (04)723-8595#7501

5. 埔里基督教醫院居家安寧照顧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一號 (049)291-2151#3131

【南部地區】
1. 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
雲林縣虎尾鎮新生路74號 (05)633-7333#2272

2. 嘉義基督教醫院
嘉義市忠孝路539號 (05)276-5041

3.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嘉義市大雅路2段565號  (05)275-6000#3301, #3308

4. 台南成大醫院緣恩病房居家護理
(06)235-3535#2249

5. 台南新樓醫院居家護理
台南市東門路1段57號 (06)274-8316#1082

6. 奇美醫院 (06)2812811#7095∼7097
台南縣永康市中華路901號 社區護理組

7. 高雄榮總崇德病房安寧居家護理
高雄市左營區大中一路386號 (07)342-2121#7105

8. 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醫院 (07)312-1101#7021,7022
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9.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
高雄市苓雅區凱旋二路134號 (07)751-1131#2503

10. 天主教聖功醫院居家護理
高雄市建國一路352號 (06)223-8153#243

11. 屏東基督教醫院安寧居家療護護理
屏東市健豐路二巷113號 (08)735-3636#530

【東部地區】
1. 羅東聖母醫院居家護理
羅東鎮中正南路160號 (03)954-4106#6108

2. 慈濟綜合醫院
花蓮市中央路3段707號 (038) 561-825#2341, #2342

3. 基督教門諾醫院安寧居家療護
花蓮市民權路44號 (038)241-234#1830

4. 馬偕醫院台東分院
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號 (089)310-150#343

                                           資料來源: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網站

推廣安寧照顧的機構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http://www.tho.org.tw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金會 http://www.hospicemed.org.tw
財團法人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http://www.kungtai.org.tw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http://www.lotushcf.org.tw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http://www2.mmh.org.tw/hospice/
天主教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 http://www.cth.org.tw/item4-4.htm
台大醫院 http://med.mc.ntu.edu.tw/~hospice/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安寧療護大德病房
http://www.vghtpe.gov.tw/~fm/hospice/
仁愛綜合醫院台中分院緩和病房 http://www.jah.org.tw/mr_18.htm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 http://www.kmsh.gov.tw
德桃癌症關懷基金會 http://www.cancer.org.tw
溪湖安寧療護網 http://www.hospice.com.tw
中華生死學會 http://www.csld.org.tw

其他文章 

回首頁

回總目錄 

IMAGES/addr1-1.gif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