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喜歡問老師們一個問題:學期結束的時候,當你為學生寫下這學期的評語時,你會給文靜的孩子什麼樣的句子?“ㄑㄧㄚˋ”的孩子呢?在實務上我們發現,老師眼中乖巧、善解人意、溫馴的孩子遇到兒童性侵害事件時,比較不會說出來,而老師覺得活潑、好動、富正義感的孩子,反而比較知道自身的權利、會將事件說出來,當然,這並不表示文靜的兒童就不好,但是我會鼓勵老師們,如果您班上有特別聽話、說一是一、不會多言、不會變通的孩子,老師們如果行有餘力也願意的話,請多找機會與這樣的孩子聊聊。
長時間與個案相處的經驗裡,讓我感受到兒童在整個治療過程的痛苦與辛苦,另外亦增加了許多的社會成本,因此我個人覺得:與其將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放在事後的治療上,還不如將相關的資源放在事前的預防工作。
教師的預備
教師們如果準備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一起進行兒童自我保護的相關討論時,教師該有的預備如下:
一、澄清自己的性價值觀
每個人生活背景、學習背景皆不相同,對性一定有不同的價值觀及態度,其中不一定有對錯,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清楚自己的對性的價值觀,並尊重別人對性的看法,在這樣的基礎下,老師也比較能瞭解如何帶領同學往更深、更廣的方向思考和討論。
二、接受有關認識兒童性侵害議題的基礎訓練
如發現兒童性侵害事件的身體、心理、行為方面的指標;兒童常無法說出受虐事件背後的原因;受虐事件對兒童的影響;及當兒童性虐待事件發生時合宜的應對態度等。
三、團隊工作
我們期待這是一個教師team的工作。此預備有三點的意義:當老師無法繼續兒童自我保護教學方案時,仍有其餘的老師持續,此方案不會因此中斷。或team裡面的老師們能彼此交流教學的內容、技巧、方法。同時,學生可以看到不同性別的老師們在兒童性侵害預防工作的關心與努力。
四、學校行政、政策及經費上的支持。
五、社會資源的運用
人力方面,有經驗的老師、有經驗的機構、社工、諮商人員皆是可諮詢的對象;物力方面,曾經被使用過的教材媒體、成功的方案、故事書或單張手冊都可以做為參考。
相關課程設計
在課程方案的設計部分,有幾個應該注意的重點可以提供老師們參考:
一,組織的細節:
1.實施地點—
在家裡、學校教室或輔導室都可以,但請注意,對於已經被侵害的兒童應以個別方式或小團體方式在校外進行。
2.實施的時間—
不論是挑選同學上課或分小班上課,請注意其餘不參與課程同學的活動,例如說,老師安排某部分同學上自我保護課程,而同時段其餘同學卻在進行同樂會或團康等有趣的活動,如此課程將會變得沒有效果。
3.誰來教授兒童自我保護課程—
教導的老師有兩個來源,一是校內受過訓練的老師,一是外聘的專業人員。雖然沒有研究明顯指出誰來教授課程較適合,但我們的建議是,由校內老師來教是比較適當的,原因是:「兒保」是一種生活教育,需要在耳濡目染間學習;而且,學生上完課程後,心理會有疑問,外來的老師上完課程就離開學校了,學生有疑問時很難得到立即的回應。這兩年我到過近百所的學校與國小的同學們進行有關的討論,課後我都會留下辦公室的電話,但目前為止,只有一位小朋友來過電話提出問題。如果是校內老師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了,因為學生知道老師什麼時間沒課,人在哪裡,可以面對面與老師討論。
二,課程的目的:
可分為兩個部分談,就一般性的目的而言,要傳達的有:
1.照顧者的責任與兒童的界限—
有部分加害者會告訴孩子,因為叔叔我愛你或爸爸要教你認識身體,藉著照顧者的角色引誘、脅迫兒童與之發生性行為。
2.兒童的身體在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親密程度—
透過尋找身體界限圖的方式,讓兒童找出自己的身體界限。
3.兒童本身的權利及與生具有的價值—
一個成熟男子一次的射精裡,一般會釋放出二億三千至二億五千萬個精子,而我們也都清楚,最優秀、最具體力、最有耐力的精子才有可能與卵子結合,換句話說,無論是大人或兒童都是那二至三億精子裡的特優品,所以我常跟孩子講,不要老是要與別的同學比較,因為一開始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4.發展兒童的自信心、相關兒保知識、及增強兒童的求助能力與技巧。
就特殊性的目的而言,要傳達的有:
1.教導兒童性虐待的事實
2.增加兒童的敏感度
3.使策略成為行動
4.停止受虐兒童繼續被虐
5.防止其他兄弟姐姐被虐
6.防止代間的遺傳
7.提供更好的照顧。
三,課程的內容:
許多坊間的教材重點乃放在行為反應的部分,意即——遇到什麼狀況,建議什麼反應。但是當被性騷擾時,我們的反應通常是落荒離開、拿東西擋等。有多少傳媒告訴我們,遇到性騷擾不是我們的錯、不要覺得丟臉,可是我們的反應還是沒有辦法對騷擾者提出我們的憤怒情緒,為什麼?這是因為策略的教導只停留在認知層面,於是,它永遠不會變成實際的行動。建議課程的內容除了行為反應之外,還應再加進:
1.兒童自我保護的概念,如:
認識身體的功能、感覺和情緒是一體呈現,分辨安全與不安全的碰觸(肢體&口語),尊重自己的隱私處,澄清自己的身體界限並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瞭解保護愛護自己的能力與權利,大人小孩都可能成為侵犯者,熟人陌生人都可能成為侵犯者,發生兒童性侵害事件的責任的歸屬。
2.自我保護相關情境之感覺,如:
自信與自我價值的增加與瞭解,安全感,直覺(身體警鈴),分辨安全與不安全碰觸的內在感覺,對於當前社會發生的性侵害事件的內在感覺,「困難拒絕他人」的內在感覺。另外,在行為反應的部分,可以分成兩個點討論,一是一般性的反應:如可以跑開就跑開,而且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可以大叫就大叫,大叫的目的有二:引起別人的注意及嚇跑加害者;不管當時發生什麼事,都不是兒童的責任,鼓勵兒童事後一定要告訴信任的大人。二是情境的特殊考量:如兒童可以視狀況為自己的安全說謊、或兒童有生命危險時可以怎麼應對。
勵馨教案
以下以勵馨的兒童自我保護教案,做更進一步的課程討論。
1.我是自己的好主人:
傳達兒童是有能力、權力照顧好自己的個體,做自己的身體的主人。例如,小朋友會將書包整理好,當自己書包的好主人一樣;將自己照顧好,如過馬路時走人行穿越道,用小刀時謹防割傷,天冷時記得加穿衣服等,都是好主人的表現。
2.我的身體能跑、會跳、愛做事:
讓孩子知道身體有許多功能,可以做許多事。
3.我會高興也會難過:
除了身體會有感覺之外,心理也會有感覺,心理的感覺叫情緒;情緒無所謂好壞,但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分別,比如說難過的時候可以哭泣,但總不能24小時、48小時都在哭泣吧!比如說憤怒時,的確可以生氣,但要注意不能自傷和傷人。老師們可以與同學討論情緒有無好壞的差別,在討論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們彼此分享,當難過、生氣傷心時,可以做那些事讓自己心情愉快。
4.身體的隱私處:
身體有些地方不會穿上衣服,但有些地方,就算是游泳時也會穿著衣服,這些地方我們稱為隱私處,是哪裡呢?對了!胸部、屁股、肚子、兩個大腿之間及嘴巴,這些地方有性的含意、是身體的最後防線,不論是任何人,都不可以碰觸我們的隱私處,不管這個人我們認識或是不認識。
5.請兒童思考那些時候,有那些人可能碰觸到我們的隱私處。
孩子會告訴你看醫生的時候、打針的時候、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時候等。讓兒童多去想特殊的情形,並讓他們知道除了這些特殊情形之外,沒有任何人可以來碰我們的隱私處。
另外,我都會提醒小朋友,看醫生時我們有權利不單獨跟醫生在診療室,可以請信任的大人陪伴。
6.分辨碰觸的感覺:
主要是讓兒童學習區分好與不好的碰觸,一旦遇到不好的碰觸時可以馬上離開。老師們可以詢問兒童,什麼是好的碰觸,心裡會有什麼感覺,孩子曾經告訴我:被疼愛、溫馨、溫暖、安全、舒服的感覺;那麼,不好的碰觸呢?兒童則覺得緊張、害怕、不舒服、嘔心、有一種身上的東西被拿走的感覺。透過投影片的情境,讓兒童去討論和表達可能會有的情緒、感覺,只要出現不好碰觸時,小朋友身體的警鈴就會提醒:該拔腿跑了。
7.誰會欺負小孩子:
同儕間的侵犯除了口語外,還有肢體及眼神,如取笑別人的胸部發育;此外同性別之間的侵犯亦有討論。
8.我的身體界限:
讓孩子學習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親密度,而且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都不一樣。通常這個時候我都會跟孩子做個尋找自己身體界限的活動。
9.我也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
知道彼此的身體界限並進而尊重別人的界限。兒童的學習是:當別人(不管這個人我們認識或不認識)用不好的方式碰觸我們時,我有勇氣告訴對方,同樣的,當別人也有同樣的反應出來時,我也能做自己身體的好主人,尊重別人。
10.如果有人要我聽黃色笑話:
當別人說黃色笑話時就是侵犯了我們享受乾靜空間的權利。
11.如果有人要我看或摸他的隱私處:
遇到暴露狂鼓勵兒童不要大叫,請快速安靜離開。
12.如果有人硬要抱或摸我的隱私處:
不管是誰,都沒有權利硬要抱我或摸我,如果有人這樣做,我會把它說出來,因為我是自己身體的好主人。
13.如果有人收買或恐嚇我:
與兒童討論何謂收買?恐嚇?對於別人的收買,我們怎麼這樣困難拒絕?答應對方後果可能是什麼?
14.秘密?秘密!:
什麼是好秘密?什麼是壞秘密?如果是壞秘密,就算當時我答應對方保守秘密,事後我還是有權利把它說出來,告訴信任的大人。
15.我可以跑開:
可以跑開就跑開,並提醒兒童要跑到人多的地方。老師們可以常與兒童練習,如放學後五點,學校附近哪裡人最多,晚上八點,家裡附近哪裡人最多等。
16.我可以說不要:
喊不要的目的有二,一是吸引別人的注意,二是嚇跑加害者;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加害者曾經表示,如果受害的兒童,當時拒絕的聲音較有自信,加害者比較會做罷,所以老師們可以利用音樂課或體育課時與孩子一起練習喊「不要」。
17.我可以告訴信任的大人:
每回我問孩子信任的大人是誰,排行榜前三名永遠是爸爸、媽媽、老師,老師們可千萬別以此自滿呀!因為不諱言的,有些加害者亦來自校園;我們希望在平時幫兒童建構一個信任的系統,如果真的發生了兒童性侵害事件,兒童除相信自己沒有錯之外,還願意把事件說出來由大人協助、陪伴。我們也鼓勵兒童一定要說出來,一直說,直到有人相信為止,另外,一再提醒兒童,大部分的大人都是照顧兒童、幫助兒童的。
18.我可以打電話:
080-422110,提醒兒童出門要帶零錢及電話卡。
19.我的暗號:
如果平常是父母接送上下學的兒童,若需委託別人時,可以有彼此的暗號。記住喔!暗號若曝了光就要更改。
20.生命是最重要的:
我們鼓勵兒童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有生命之虞,照著對方要我們做的,但不管發生任何事,錯都不在兒童,兒童唯一的責任就是把發生了什麼事說出來。曾經有兒童問我們,如果我照著壞人的話做了,他還是把我殺死怎麼辦?我們思考了很久,我們要傳達兒童一個概念:至少在生命仍在時我們曾為自己努力過的部分是值得肯定的。
我前面說過,兒童自我保護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教導預防兒童被性侵害的課程,雖然能夠增加兒童的反應策略及求助能力,但卻不可以認為,兒童可以完全負起保護自己的能力。因為提供兒童安全的成長環境是所有成人的責任;所以在課程中要避免傳達「兒童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任」的概念,否則當兒童接受兒保教育之後卻又受虐,受害的兒童將會對自己更加自責。
這幾年與個案相處的經驗裡,讓我深深覺得預防兒童遭受性侵害的教育是如此的重要,如果老師您與我有同樣的使命與感動,歡迎您與我們一起同工!
性侵害的模式與其影響
我們都希冀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下長大,一旦發生性侵害事件對兒童會有以下的影響:
一,加害者在施虐之後,經常給予兒童口頭或物質的獎賞,因此受虐者可能學習到的是「性」和身體只是換取關注及滿足各種需求的工具而已。因此,創傷性的性經驗產生的立即影響有:過度性好奇、暴露性器官、不合年齡的性知識等。
二,當兒童發現自己所愛、所相信的人竟然會傷害他,會有被出賣的驚恐,因背叛之感而產生的立即影響有憤怒、攻擊性、反社會行為等。
三,施虐者透過說服、利誘、恐嚇、暴力的方式,使兒童不得不經歷被虐過程,而且又需背負身、心被毀傷、壓制的恐懼,當兒童發現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意志時,會產生很深的無力之感。
四,羞辱感來自於家庭內,如施虐者會在口語上及態度上指責受害者;來自於家庭外,如人們經常不相信虐待事件,另外,社會道德對虐待事件的評斷常帶給孩子更深的二度傷害。
面對受性侵害之兒童的態度
當孩子向您說出他(她)的受虐遭遇時,請您:
一,保持平靜,千萬別問孩子「有沒有亂說話」或「你為什麼不早說」,兒童會再次回到施虐者曾經告訴的情境裡:最好別說,說了也沒人會相信;或兒童會將我們「心疼」的意思,解讀為果然老師不相信我,甚至還「責罵」我。
二,相信兒童。不只是認知上的相信,是內在深深的相信。
三,相信兒童沒有責任。18歲以下的兒童,生理、心理的發育未臻完全,故沒有性的同意權。另外,加害者常會用權威、暴力、金錢、甜言蜜語等方式引誘、脅迫兒童與其發生性活動,因此我們相信:在兒童性侵害事件的發生,兒童是沒有責任的。
四,稱讚兒童的勇氣,性侵害事件的發生,決不會是單一、偶發事件,實務經驗告訴我們,許多的兒童性侵害事件時間甚至長達7、8年。孩子受制在如此難挨的狀況裡,願意說出來已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值得我們稱讚。
五,傾聽、接納、不指責、不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