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我在日本的童年生活,就會想到「紙戲」。每天下午,演紙戲的人騎著腳踏車出現,腳踏車的後座有個大木箱,木箱抽屜裡裝滿糖果,箱子上有個小戲台。小孩跟他買糖果,也聽他說故事。他一邊說,一邊抽出圖卡。那些故事彷彿永遠沒有結局,每當英雄或俠女遇到危險,故事就結束了。

「下次再繼續。」紙戲人笑著說,我們這些小孩只能低聲抱怨,不過一下就沒事了,因為我們知道,那些英雄和俠女明天一定會得救,然後展開新的冒險,我們也能再吃到甜甜的糖果。 

那些故事的確吊人胃口,因此,來到美國後,無需別人解釋,我就能明白這種表現故事的方式。現在,各種「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會使我回想起紙戲帶給我的愉快回憶,我也想藉由這本書(雖然它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為你演一天紙戲,不過你得自己準備糖果。

—— 艾倫˙賽伊


據說,紙戲於1930年代興起於日本,但是日本極早就有看圖說故事的傳統。早期的紙戲不容易搬運,不過到了1920年代晚期,紙戲發展出小型木製戲台,安裝在腳踏車上,可以遊走各鄉鎮。

表演紙戲的人以賣糖果維生,他以連續劇的方式說故事,聽故事的人為了繼續聽到接下來的情節,就會一次又一次來買糖果。早期的紙戲參考傳統戲劇(如歌舞伎)來設計畫面和台詞,新型紙戲則向當時流行的電影取材。許多默片解說員,在有聲電影傳入日本後,轉以演紙戲維生。紙戲是窮人的戲劇,它在日本經濟最艱難的時期,發展到最高峰。1930年代,日本經濟大蕭條,許多人在街上謀生,紙戲成為勉強餬口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紙戲已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娛樂,大人和小孩都為之著迷,即使在防空洞或其他更荒廢的地方,都可以進行。 

1950年代,電視出現,由於紙戲早已廣為人知,所以最初電視被視為一種「電動紙戲」。但是,隨著日本經濟逐漸繁榮,紙戲和貧窮落後畫上等號,紙戲人賣的糖果被視為不健康的食物,紙戲的故事也被認定「不符合社會的道德期望」,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開始以教育導向來改造紙戲,直到今天,日本出版的紙戲圖卡,由於教育色彩濃厚,大多銷往學校和圖書館。在街頭表演的紙戲藝術,已經蕩然無存了。過去演紙戲的人,如今都已轉換跑道,從事漫畫和卡通相關工作,但他們都記得,紙戲是他們的根

Tara McGowan(日本民俗學者) 

 

和英總書目 回首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