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唯有從生命深處沈痛的議題出發,才會有真誠的反省

                                                                ─── 謝臥龍(1998)

近年來,台灣社會締造不凡的經濟奇蹟,教育普及,科技發展也日新月異,然而,適應
困難的人卻普遍增加,使得憂鬱傾向的人口急速累增。而倫理觀念的模糊,家庭功能的式微、暴力及犯罪率大幅提高以及自殺年齡逐年下降等等失序的現象,在在顯示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充滿著睥睨生命價值、尊嚴與意義的文化。面對這樣的景況,一向重理工實用,輕忽人文思想理想的教育體系自難辭其咎(張振成,2001;張德聰,2001;許智香,2003;孫效智,2000b;Walters,1986/1999)。前教育部長曾志朗(1999)便指出:「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e世代的學生受到科技的影響,對於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我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死問題,無法真正的了解」。因此國內教育決策單位以及關心教育人士開始提倡「生命教育」,曾志朗先生也在1999年宣稱「生命教育是教改中不能遺漏的一環」,更將民國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準備積極在各級學校推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彌補現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識教育與理性教育的灌輸,卻忽略了知識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藝術、人文等教育之現狀。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受教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技能,更因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養,其知識技能可以成為社會的用處,而不是拿來戕害社會的工具(陳英豪,2004)。希望藉由生命教育的推動,喚起青少年對於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引導孩子去思考生與死的發展歷程,能夠發展出比較正面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負向經驗、失落痛苦以及死亡的議題。讓孩子對於生命更為看重,找到生命的真義,因而能夠肯定自我的價值與存在感。

 

生命教育要落實,除了唯智、唯形、唯物的教育改革之外,還要重視情意調和的教育措
施,從培養學童對生命的尊重開始做起(曾志朗,1999)。然而,綜觀國內實施生命教育的現況後發現,因為缺乏能感動人、內化兒童心靈的素材與教材予學童閱讀,以及忽略情意領域的教育,所以很難讓學生藉由有意識的學習達到認同和接受合理的角色行為,從而建立有結構的價值體系(張瑞菊,2001),使得生命教育的理想一直難以實現。因此,要落實生命教育,應從選編能引導孩子情意發展的多元閱讀素材內容,重視個體的主體意願,並提供經驗及途徑讓個人審慎思考,使其能以歡愉的情感加以接受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採取行動。

 

孩子最初的閱讀經驗,幾乎都是從故事開始。在聽故事、讀故事中,懵懂無知的孩童所
感知的訊息,可能帶給他一生難忘的啟示。故事對孩子具有吸引力,並為他們帶來樂趣。因此,常以故事形式表現的兒童書閱讀通常很快能捉住孩子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反應(李連珠,1991)。而繪本,張子樟(2004)也指出,無疑是親子閱讀與師生互動的最佳媒介。在溫馨祥和的家庭裡,孩子依偎在親人身旁,翻閱著一本本印製精美的繪本,雙眼目不轉睛,接受美麗畫面的訊息,兩耳同時聆聽親人的詮釋。除了畫面上的意涵,藉由話語的激盪,更深入的了解文字與畫面結合而成的特殊內涵。

 

繪本也是孩子從小最容易與最常接觸的故事書籍種類。張清榮(1992)即指出,繪本是
接觸人類最廣、影響最大的兒童文學體式。國內童書出版,「繪本」佔童書總出版數的42.12%,達四成之多(引自吳淑玲,2001)。三至六歲幼兒在家中最常接觸的書籍類型是「繪本」(楊淑卿,1993)。可知,「繪本」是父母最容易與最常為孩子選擇的童書類型,也是孩子最初步接觸的書籍。

 

「繪本」,英文稱「Picture Book」,又稱為「圖畫書」(蘇振明,1998)。係指有圖畫,包含簡單主題、簡短情節內容的故事書,為兒童書的一類(李連珠,1991)。繪本中蘊含的各種主題正包含了孩子於情意的發展中所需要的各種情境與經驗素材。如特殊關懷主題的繪本閱讀可以彌補孩子經驗上的不足,增進其同理心,經由同化、淨化,激發其自發與主動性,使其從中得到啟發、成長與真誠的生命態度(吳淑玲,2001)。同儕、情緒、親情、生死、動物、戰爭、環保等各種主題,均是繪本所提供給孩子們最多元豐富的生命教育食糧。因此利用適切的主題繪本閱讀給予孩子最直接感動及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啟示,是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可以著力之處。

 

繪本中的主題,係指書中所隱含傳遞的訊息,是支配整個故事的主要意義,通常一本書
裡除了主要主題外,也常含有許多次主題(Nodelman, 1992/2000; Russell, 1994; Tomlinson & Lynch-Brown, 1996)。和英出版社所出版之「關懷系列」十三本繪本,有些繪本中即包含了不只一個主題。看似輕薄的紙頁裡卻陳述了各種對於生命以及人道關懷的主題,於故事中,娓娓道出戰爭的慘酷無情、流浪狗的心酸、臨終養護的重要、生態環境的破壞、智能障礙孩子的純真善良、憂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遊民的生活與無奈以及孩子面對家
庭暴力的無助等豐富特殊的議題。曾煥棠(2001)表示生命教育中社會議題的探討應以「人道關懷」為前提,「關懷系列」繪本的出版符合此原則之外,其最大目的,無非是想沖淡社會上濃濃的功利主義,以及經濟掛帥的現實導向,以拉近現代人的疏離與孤獨感。

 

「關懷」系列的議題也多以當前社會的重大問題為主,比照少年小說之分類,可把上述
問題之作品歸類為「問題繪本」,但「問題」兩字似乎又太沉重。無可否認的,這些作品給讀者帶來某種程度的樂趣與關懷,但同時也間接教導讀者如何以關懷的心態去面對不同層次的社會問題。使得讀者不一定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但不逃避去面對(張子樟,2004)。

 

閱讀後,研究者除了為此套繪本製作之用心所感動外,更因瞭解教師及家長為孩子選擇
適切生命教育閱讀素材之重要性,進而想探尋此套繪本包含了哪些主題,以及每本繪本所包含之主題傳達了哪些生命教育內涵,此為筆者欲探討的第一個問題。確認主題,即為追尋作者寫故事的原意目的,或作者在整個故事中說了什麼(Tomlinson & Lynch-Brown, 1996);繼而,作者如何以有限的文字,卻不淪為道德說教的筆法,陳述這些特殊卻又重要的多元關懷主題;這些書中的主題是如何隨著文字鋪陳呈現,傳達深刻的生命教育內涵,能夠打動眾多讀者的心弦,並產生共鳴,是筆者想探討的第二個問題。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筆者產生以下二個研究目的: 
一、瞭解並分析和英關懷系列繪本包含了哪些主題,以及各繪本之主題又是類屬於哪一
項生命教育內涵當中。

二、探討和英關懷系列各繪本之主題如何呈現生命教育中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大自然
環境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大內涵。

 

研究方法:
本研分析和英關懷系列繪本,探討其主題各是屬於哪一項生命教育內涵之中,以及各主題是以何種方式深刻的呈現傳達四大生命教育內涵。因此,研究者將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採用和英繪本關懷系列繪本為主,分別為《不是我的錯》、《發現小錫兵》、《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家族相簿》、《好好愛阿迪》、《再見,愛瑪奶奶》、《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流浪狗之歌》、《小紙箱》、《緋紅樹》、《陽光之家》共十三本。

 

研究步驟: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嘗試整理分類十三本繪本之主題類別、各主題類
屬於何項生命教育內涵,以及探討各主題如何深刻呈現生命教育內涵。繼而,再以歷史研究法為輔助,除了依賴純粹的文學理論來解說詮釋繪本的各種主題外,還需藉助部分社會學、心理學和哲學上的論點來剖析繪本中之主題內容所隱含、象徵與傳遞的訊息。因為當代的文學作品已成為許多學科的共同產物,唯有從每個角度來省察,才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也才能顯示文學主體的真正價值(張子樟,1991)。


本研究對於此十三本繪本將針對繪本中文字的敘述以及無字繪本插畫的部分,加以分析
其中所傳達之生命教育內涵,共分為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個部分來探討。分析的過程中,也將會按此順序加以敘寫,而因第四部分「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篇幅範圍較長,因此,個別另闢章節加以詳論之。

 

第一部份個人與自我的關係,將對於繪本裡關於憂鬱症與自我認同、追尋自我及自我實
現等方面加以討論;第二部分個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將對於書中有關生態環境的破壞、文明社會資源的浪費及流浪狗問題等方面加以討論;第三部分個人與宇宙的關係,將對於繪本裡所提及之死亡的議題加以討論;第四部分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則將對於書裡有關人道關懷、同理心的責任、遊民問題、孤兒失怙、種族衝突與社會暴動、戰爭的殘酷、性騷擾與性侵害、智能障礙、及臨終安養與親情等方面加以討論。


(一) 內容分析單位:
  內容分析的分析單位是內容量化的依循標準,通常採用字、主題、人物、項目、時間及空間單位、課、章、段、詞、句、頁等(黃光雄、簡茂發,1991)。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繪本,欲瞭解繪本中的主題所傳達之生命教育內涵,因此分析單位以「主題」為主。
  
(二) 內容分析類目:
  分析類目是內容歸類的標準(黃光雄、簡茂發,1991)。本研究欲分析此套繪本中之主題傳達生命教育哪些內涵,因此四大生命教育內涵即為本研究分析的類目。類目的發展主要參考各學者所提出對生命教育內涵的分類,綜合刪減而成。主要分為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及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係四個類別。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生命教育主題類別分類表」。其中各類目是參考各學者對於生命教育內涵之分類整理而成,期望能符合研究之需要與主題分類類目的適切性。

研究限制:
  (一)由於繪本是用圖畫來表達的一種兒童讀物(林良,1996),係指有圖畫,包含簡單主題、簡短情節內容的故事書,然而,由於研究者並非美術相關背景出身,無法以美術的角度及眼光對書中插畫的部分充分加以評鑑賞析,於此,列為本研究限制之一。此部分,猶待具美術專業背景之後續研究者對關懷系列繪本的插畫部分做更深入的探討及補充。
  
  (二)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中,其中《發現小錫兵》、《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流浪狗之歌》三本只有插畫而無文字,於此部分,研究者於詮釋過程中大致上不偏離書中欲傳達主題,然而因仍然完全只能憑藉研究者個人主觀感受以及書後所有的書評去詮釋此三本繪本之內容,因此將此點列為研究限制之一。
  
  (三)於研究範圍方面,本研究以和英關懷系列繪本共十三本為主,主要探討其中生命教育內涵的部分,不過,仔細對照之下,由伊芙.邦婷此位作者所著作之繪本多達四本之多,佔全部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而由約克.米勒所著作之繪本也有兩本,佔全部近六分之一;和英出版社於此關懷系列重複納入此二位作者作品之原因令人好奇,據研究者所知,此兩位作者其他繪本作品也皆具有高度生命教育內涵在其中,由此可看見同一作者所著作之作品通常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質與元素,也形成作者的個人風格特色。然而因研究時間的考量之下,無法對同一作者的其他與生命教育相關作品做一橫貫的研究,此部分也有待後續有興趣之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討。
  
(四)由於同一本繪本不只包含一個主題,因此可能同時屬於一個以上之生命教育內涵,因此研究者在第三、四章分析各個生命教育內涵時,會同時將關懷系列繪本主題中與此內涵相關之繪本一併提出來討論,所以可能於分析的過程裡,在引述繪本文句段落以做主題描述與表達之確認對照的時候,造成時有重複或重疊之紛亂現象,將此點列為研究限制之一。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中所包含之生命教育各種主題內涵,以及其內涵是否
經由文字完整呈現,因此本章透過文獻的閱讀與整理分析,首先介紹生命教育之背景、定義、目的及內涵;繼而,說明繪本對兒童情意、社會、認知、語言學習以及想像力發展上的影響;再來,探討國內相關的專書、論文及論述研究;最後,簡介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之背景及故事內容。

第一節 生命教育之背景、定義、目的及內涵
一、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
1979年於澳洲雪梨所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為最先
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單位。此中心為一國際性機構(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屬於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其設立的宗旨為「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孫效智,2000a),期望給予孩子正面而積極的生命起點,使其能遠離罪惡(葉麗君,2000)。


1997年前後,台灣社會發生多起嚴重的校園暴力、兇殺、凌虐以及連串的自殺事件,諸如1998年清大研究所學生以王水毒害同學;台北、台中及嘉義國高中女生跳潭與跳樓自殺等事件皆引起當時社會大眾的震驚(劉源明,1998);與當時教育廳長陳英豪先生的關心,其認為應從教育著手,培養學生認識生命、愛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之態度,以掌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便委由台中市曉明女中,以其實施多年有成的「倫理教育」為基礎展開「國中、高中(職)六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並訂定實施計畫,培養種子師資(張淑美,2001)。致力於「青少年傷害他人生命與自我傷害及自殺」的防制,以正面人生觀的建立及家庭社會的互助互愛,來防止「反生命」行為的發生(葉麗君,2000)。此計畫之方針明確而單純,即希望於學校教育中,藉由教學內涵與校園環境的改善,為學童提供學習探索生命意義、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他人的機會與環境(林思伶,2000),此即為「生命教育」一詞於國內之開端肇始。


同時,前高雄市教育局局長羅文基先生也邀集學者專家以及國小、國中、高中職之校長、主任與老師等編印了「生死教育」手冊。生命教育議題之重要,在當時教育界產生高度的共識,受到了不約而同的關注;於是,生命教育課程,在全省各校如火如荼的展開,直至1999年六月底精省後而停滯。


然而,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就如一顆突來的炸彈般,巨大無比的威力,將台灣轟出了
一個大洞;也轟碎了台灣無數人的家庭、無數人的心;地牛的一個大翻身,使得屋簷瓦舍傾頹,校舍樑柱斷裂,難民流離失所,眾人哀嚎遍野;轉瞬間,一輩子所累積的財產可以化為廢墟,在完全料想不到的時刻,最親愛的家人竟會天人永隔。而我們的孩子與全國的人民,就在這樣的景況下直接或間接面臨到生命中最為沈重的一個考驗。


「九二一」大地震的災情,讓緊繃、焦慮、恐懼、憤怒、沮喪、痛恨、悲傷等負面的情緒,重重的壓在每個人的心頭,大人猶且喘不過氣來,孩子又要如何來面對這個「紊亂脫序」、「似有若無」的人生啟示(張湘君,2000)。面對這樣無常的人生,人也開始尋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怎麼樣的目標與理想能具有超越無常的雋永意義?這類攸關每個人最深存在的問題,是九二一大地震向台灣社會的人們提出的一種課題與挑戰(孫效智,2000b)。


經由此次事件,使得生命教育再度引起重視。前教育部長楊朝祥先生於2000年二月間召
集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曾志朗先生在他入閣擔任教育部長後,也正式宣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其指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質與核心的內涵,是一種融入的且持續的教育,期盼所有教師、家長與學生均能展現生命力,以培養好人格、負責任、良好適應性、向不法說不的能力,以及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事負責、對己要求等人文素養的國民(教育部,2001a)。從此,教育部於校園全力開動生命教育的列車,希望透過生命教育的推動,全面評估校園教育的生態,落實人文的關懷。


隨著台灣社會亂象叢生,貪得無厭、功利刻薄、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好逸惡勞等特質「惡性循環之際」,不少莘莘學子淹沒了自己身為人的良知,做出使人心痛驚怖的行為;而台灣近年來頻繁的天災人禍,例如近年由看似颱風所直接造成的土石流災難,又何嘗不是大自然間接對人類濫墾濫伐的反撲?平常人們總將「天災人禍」連著講,是否也意味著,許多不幸的發生,究竟是天災或是人禍仍舊留待給我們極大的反思空間。人禍的根本問題就在於道德,一個社會的成員若不知道德為何物,即使沒有天災,也要因為人禍而不得安居樂業。在一個爭相逐利,漠視公理與正義的社會中,二者的關連恐將更為密切。


有鑑於此,教育部希望能藉由推動生命教育,來彌補現行教育之不足,使學生不但能習得學科上的專業知識,從而能培養悅納自我、關心他人、尊重生命與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期許生命教育為新世紀教育的第一道曙光,提供一個教育新視野,重新肯定人生命的意義及價值、肯定倫理的價值、肯定多元價值的發展,讓教育回歸基本面─生命的成長及豐富,由此方能使教育的改革自外在體制改革進展到最核心的內涵更新的部分(教育部,2001b)。


因此,於政策面的提倡上,國內學者們英雄所見略同,認同以生命教育來根本導正升學主義下學校教育過份注重智育的偏頗,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探索生命意義,培養理想情操,珍惜自己也關愛它人的機會與環境。


生命教育在國內推動的時間至今八年,其內涵、意義及價值已廣為各級學校所接受並推動,同時由小學到大專,甚至成人教育、社區教育也都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普及(林繼偉等,2003)。而生命教育的實施是否有所成效,與其他各種方案相同,皆需要最前線教師的認同和努力才能真正落實。(陳英豪,2000)。
以下分別就生命教育之定義、目的以及內涵加以說明,「定義」為生命教育概念之認知意義的解釋;目的部分則陳述推動生命教育立意和主張;而內涵則在呈現生命教育的面向或主題(楊國樞等,1998;引自林繼偉等,2003)。

     

 

 

 

 

 

 

 

 

 

 

 

 

 

 

 

二、生命教育之定義
林思伶(2000)表示,若從教育哲學的觀點來詮釋生命教育之定義,生命教育即為一種
新價值的提醒,其注重靈性的培育。教導學生建立對生命的正確態度─知命與立命,並特別強調人生的「限制」,進而發揮學生個體的「獨特性」,達成自我實現(錢永鎮,2000)。


綜合而言,生命教育是「以人為中心來探視大生命系統」的教育(邱碧相,2001;引自林繼偉等,2003)。為生命的整全教育,關注人生多元面向的平衡發展。亦是生命的肯定教育(Assertive education),鼓勵生命價值的體會與發揚,因此,「生命教育」是一門探討如何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存在價值,學理與體驗並重的課程。

三、生命教育的目的
要落實生命教育,需先瞭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才能以明確的方向,引導教師於生命教育課程上的教學。國內生命教育的推動,一開始是在強調個人生命價值的可貴。林思伶(2001)認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愛惜自己的生命,其整個目標是透過學校教育內涵的補充,讓在學的孩子們能夠愛惜自己的生命、欣賞自己,進而關懷別人;陳英豪(2000)更指出實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使年輕人能夠反省瞭解生命的真正意義、瞭解如何待人如己,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能夠擴大自己的愛心及整個社會環境;吳武雄(1999)也表示,生命教育主要在於統整過去分散在各課程中有關生命的意涵,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使學生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都對生命教育的目的,均提供了獨到之見解。茲將其依年代整理分列如表2-1:


綜合上述多數學者觀點可知,生命教育的目的無非在於協助學生認識人生的目的、意義、限制,進而珍惜肯定人生,發揮潛能,自我實現,貢獻人群。就個體本身而言,其目的在促進身、心、靈之均衡發展。就個體與外界的關係而言,則在追求與他人、社會、環境、自然、宇宙的和諧共存。


希望藉由生命教育的推展實行,使得我們的孩子能夠學會愛惜生命、欣賞生命,建立適切的人生觀;懂得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培養其良好的社會能力,能與他人及環境和諧共處;並且引導他們發展正面的態度以面對生命中的傷痛、失落及死亡等課題。
  
四、生命教育的內涵

了解生命教育的定義與目的之後,將再進一步掌握其內涵,以期能充分瞭解生命教育中所蘊含之重點內容,有助於研究者於後面章節裡,更為明確地探討分析關懷系列繪本中之主題是否適當傳達了生命教育內涵。


由上面表格也可看出生命教育之內涵除了涵蓋生之教育,同時也應包含死之教育,整體而言,其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五大範疇。吳榮鎮(2002)表示教育主體是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抽象與虛擬存在的孤立個體,而是人類存在、社會存在、文化存在與自然存在等生命關係的總和。因此,其主張生命教育要從「人學」出發,使人能產生自覺並懂得如何在實際生活實踐上,有能力和他人、社會、文化與大自然和諧互動。


國內學者對生命教育內涵之闡釋,各有其特色,雖有所增減,但大致上不脫離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此五個範圍,茲分述如下:


(一)潘正德、林繼偉(2000)摘述中原大學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內涵(林治平,1996;引自林繼偉,2003)提供生命教育必要之關懷向度:


1.「天」與生命教育:
以敬天畏神的態度追求實存意義,探索永恆價值,思考生命本源、終極依歸。

2.「人」與生命教育:
探索社會生活面向之人際倫理與生活藝術,牽涉自由、責任、法律、利他行為等相關主題。

3.「物」與生命教育:
探索生命之「感覺經驗」(sensate experience)層面,追求個體身心體魄強健,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科技利用價值平衡。

4.「我」與生命教育:
肯定自我生命之意義、獨特性、與不可取代之絕對價值,進而認識人與生涯之有限與責任,使人能秉其天賦、發揮潛能,盡其在我,創造實踐。

(二)林繼偉等人(2003)也於《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一文中再度提及生命教育內涵牽涉到倫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範疇。大概分為以下四個向度:

1.人與自己的關係:
包括身心靈的自我概念、自我悅納、自我實現等。

2.人與他人的關係:
包括親人、人際、社會、國家等。

3.人與環境大自然的關係:
包括環保、資源、科技等。

4.人與宇宙的關係:
包括心靈、信仰、宗教、死亡等。

(三)黃德祥(2000)也曾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有下列五項:

1.人與自己的教育:
不僅要教導學生認識自我,找出真我,而且要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2.人與人的教育:
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尤其明白群己關係及公共道德的重要,重視次級文化的存在,進而關懷弱視族群,以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3.人與環境的教育:
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與大生命價值的衝突,建立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珍惜生存環境,實踐保護地球守則,以關懷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

4.人與自然的教育:
教導學生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大自然的節奏與規律性,使人類有機會去親近生命、關懷生命,以維持一個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

5.人與宇宙的教育:
引導學生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訂定自己的終極關懷,以宏觀的視野去審視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四)張振成(2001)則指出生命教育內涵可由三向度來思維:
1.從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開啟希望之光:
宇宙孕育萬物,自然生物生生不息,其中蘊含無窮的真善美,有待人類挖掘。可藉由兩性教育,讓學生認知生命的起源,進而珍愛自己所擁有的生命;並以美的教育來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

2從社會文化的生活體認,激勵服務人生,實現自我:
生命教育為發揚人性的教育,應引導學生以愛為出發點,學習彼此用尊重的態度來處理自己的情緒與生活;並以情意陶冶培育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使其及早脫離「自我中心」的價值觀,化解其心裡與情緒的衝突;生命教育也要扮演舵手的角色,引導學生適切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在學生迷航於人生的汪洋大海時,給其引導與希望。 


3.從精神心靈的探索啟迪真愛生命,發揚善性:
生命教育將不再避諱死亡教育,也不排斥宗教教育,只要對學生心靈有所純化以及反思
效果的靈性教育課程,均應考慮融入課程中。以死亡教育教導學生死亡的真諦,不因對死亡的無知而產生恐懼,從而珍愛生命;適當的引介宗教教育則可洗滌人的心靈,發揚人的善性。

張淑美(2000;引自林繼偉等,2003)也曾表示生命教育之內涵包括「從肯定、珍惜個人自我生命價值到他人、社會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動與倫理關係等大生命的省思;並涉及生死尊嚴、信仰的探討」。

綜合前面學者專家各提出生命教育之內涵的敘述中,即能夠理解,生命教育所指的「生命」包含人類、動植物、乃至於大自然及宇宙(林繼偉等,2003),其內涵範圍大致不出於自己、他人、自然、環境及宇宙等五個向度。黎建球(2000)便曾指出,個體生命中所要面對的關係,除了自我的生命之外,尚須面對他人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又包含可改變的及不可改變的關係,此即社會關係及家庭關係,另外,也需面對天地流行的生命,此包括了與自然環境與宇宙的生命及大地流行的宇宙主宰關係。因此,這五種向度的生命教育內涵,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人教育的培養,也是一種生活教育的實踐,更是一種倫理道德教育的涵濡。任何一向度的失落或不完整,都是生命中無可彌補的損失,唯有認真學習及發展生命中的不同層面及關係,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才能呈現。所以生命教育應讓學生於受教的過程中能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各種關係,繼而能夠使其從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生命的智慧」。

     

 

 

 

 

 

 

 

 

 

 

 

 

 

 

 

 

 

 

 

 

 

 

第二節 繪本對兒童的影響

「繪本」的文字提供幼兒最初的書面語言經驗;它的文學形式,培養幼兒欣賞語言與文
學之美;優美的插畫也滿足幼兒視覺上的愉悅。適當的使用「繪本」可以在幼兒的情意、社會、認知發展、語文學習、想像力上,產生許多正面的影響。

 

一、兒童情意發展上的影響
於情意發展上,繪本的情意價值幾乎是它最為突顯可立即辨明的價值。一個好的文學所能給予我們的,所能引發的感動,在好的繪本中一樣可以找到,因為繪本即是一種文學的形式(李連珠,1991)。繪本的內容兼具事實與感情,廣博多樣,孩子能輕易地找尋到與自己在生活經驗相關的事物。我們常可看到孩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將情節或人物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驗,這種與自己生活聯繫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其能在繪本中感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體會何謂憤怒、嫉妒、驚奇、害怕、…….等。繪本中所讀到的類似經驗是一種情緒的再次體會。孩子將故事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這聯繫於是具有個人的意義,也產生自我的滿足。透過故事,讀者內心產生認同,把自己和主角聯繫在一起,釋放自己和主角相同的際遇所造成的緊張壓力和情緒,達到情緒宣洩的功用,最後發展出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有了新的領悟(insight)(吳淑玲,2001)。
  
二、兒童社會發展上的影響
於社會發展上,Bruner(1986;引自吳淑玲,2001)指出:「故事」提供一種思想、行動、自我定位的可能方式。兒童能從故事中探究自我規範與和探測世界的可能性。故事能提供兒童反思的空間,提供其跨越困難的藍圖與指標,其對兒童內在生命所產生的影響,通常遠比說理、恐嚇或要求承諾更有效。繪本提供幼兒參與故事的機會。在參與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得以去體會新經驗,進一步認識自己,豐富自己。他同時遇見其他人,歷經新地方,看見新事物,進而重新體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跨越時空,帶領幼兒入不同的文化和時代,幫助幼兒發展廣闊多元的世界觀,與其他文化或時代產生聯繫。幫助讀者認識自己以外的世界(李連珠,1991)。繪本不再是單純提供幻想娛樂的功能,也是讓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橋樑。

三、兒童認知發展上的影響
於認知發展上,學術研究和課堂實務的證據均指出,繪本能為幼兒的知識發展,提供一個豐富的支援情境。在故事閱讀中,幼兒同時吸取了書中呈現的新知識。繪本的趣味性讓新知的獲得,在輕鬆沒有威脅的情境下產生。即使是故事性的繪本,仍可用來介紹自然、數學、社會的重要概念。以及具有傳統生態概念的作用(李連珠,1991)。

四、兒童語言學習上的影響
於語言學習上,Horning(1997)指出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孩子經常要求重複聽同一個故事,那是因為他們喜愛那個故事以及故事裡的文字。自然地,他們記得了書中的文字,也學到了很多閱讀的重要基礎。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將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最好的繪本能完美結合文字結構、藝術以及主題。提供孩子想法、增進他們的想像力以及好奇心,更提供孩子豐富的字彙。李連珠(2001)表示閱讀繪本的經驗不但是幼兒學習閱讀書寫最關鍵的準備活動,同時也促進一些與讀寫相關的概念與能力發展,包括:語言的功能、口頭語和書面語的關係、語言的習慣;以及詞彙、口頭及書面表達、文意建造等能力。語言的功能在表情達意,這種認識必須經過日常生活中自然的閱讀活動養成,繪本的閱讀幫助幼兒瞭解意義是語言使用的中心,其具有的文學特質,也提供了較精確的語言形式供幼兒學習。

五、兒童想像力發展的影響
於想像力上,繪本亦有助於發展幼兒的想像力。文學創造隱晦,賦予事物距離。此特質使讀者必須帶入自己對人、物、事、景的想像,以顯明隱晦,填補距離,設法完成自己的故事。這些練習令讀者將想像、預測、彈性思考等能力再三鍛鍊。幼兒閱讀繪本時,也一樣在經歷這類的歷程(李連珠,1991)。繪本和孩子的想像力,有極密切的互動關係。豐富的想像力並非天賦,而是經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得來,體驗越多,想像力越豐富。繪本正好提供幼兒更多機會去體驗(松居直,1995;林怡萱,2000)。


由上可知,繪本的意義不只在它為兒童所帶來的樂趣而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溫馨、自由、能夠自主、沒有威脅的情境來學習,繪本的陪讀與閱讀恰能提供類似的學習情境及高品質的學習題材。因為繪本中各種主題正包含了孩子於情意、認知、語言學習與想像力的發展中所需要的各種情境與經驗素材。如對於孩子情意方面的發展,特殊關懷主題的繪本閱讀可以彌補孩子經驗上的不足,增進其同理心,經由同化、淨化,激發自發與主動性,從中得到啟發、成長與真誠的生命態度(吳淑玲,2001)。以及同儕、情緒、親情、戰爭、動物、環保、生死等各種主題,均是繪本所提供給孩子們最多元豐富的精神食糧。     

 

 

 

 

 

 

 

 

 

 

 

 

 

 

 

第三節 有關專書及論文

一、談論生命教育之專書
近年來由於生命教育之理念逐漸受到認同及重視,以及在各國中小學的積極推動之下,國內有關生命教育之專書著作、期刊發表與外來相關書籍之翻譯如雨後春筍一般蓬勃發展起來,不論是理論依據部分,或是實務經驗的歸納部分,皆可見到出版的痕跡。


例如華特士(J. Donald Walters, 1996)為實踐其生命教育的理想,於1968年在美國
加州北部內華達山嶺腳下的丘陵地帶設立了「阿南達村」(Ananda Village),記錄下近30年的實務經驗與自身體悟,於1996年出版了《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


其認為教育不只是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引導他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並且指出生命教育是長達一生的歷程,並非只在求學歷程中進行;郭靜晃等人所著的《生命教育》一書除了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哲學進行深入的剖析之外;更探討了生命的本質、人權、宗教關懷、人生歷程、生活品質提升、生涯規劃、增進問題解決能力、人際關係、壓力調適、自殺行為及臨終關懷等議題,是一本重視實務應用與本土化的生命教育書籍;陳佳禧(2001)所著《生命教育之體認》一書,包含生命教育綱要之外,並分別從生活過程、中外名人嘉言以及成語實例欣賞中去體驗生命的內涵等三個面向加以闡釋,內容多以其自身所體悟而出,是本適合各國中、小教師於生命教育課堂教學中輔佐使用的實務性教材;林思伶(2000)所編著《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則是收錄了國內各關心生命教育的專家學者於期刊中所發表之相關文章,理論與實務部分皆甚為齊全,實務部分更分為大學、中學與小學三階段各別立章討論,可見編著者之用心。由國立教育資料館所出版的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六輯為《生命教育專輯》,性質則與林思伶教授所主編的《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的性質頗為類似,部分作者也有重複。
  
二、有關繪本之專書
國內有關於繪本方面的專書,其內容大部分仍以兒童發展與兒童教育為主。例如林良
(1996)等數位作者合著的《認識幼兒讀物》、林真美(1999)所著《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劉滌昭翻譯自松居直(1995)的《幸福的種子》、黃迺毓(1999)的《童書是童書》、(1994)《童書非童書》等,均是此範疇的討論書籍。


另外有兒童文學專書闢有專章來探討繪本中的文本結構、文字節奏和重複韻律,或說明繪本插畫中之視覺元素和圖畫結構及繪本的版式設計等。於前者,國內部分有杜淑貞(1994)所著《兒童文學析論》與《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林文寶(1994)所著《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林良(1996)《淺語的藝術》及張清榮(1992)《兒童文學創作論》等書中皆有專章對繪本故事該如何撰寫寫作之原則加以詳細說明;後者,則有鄭明進(1996)所著《認識兒童讀物插畫》、(1998)《圖畫書的美妙世界》、(1999)《傑出圖畫書插畫家》亞洲篇及歐美篇等書;林敏宜(2000)所著《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則是分別從圖、文以及兩者配合的觀點來欣賞繪本,內容包含繪本插畫及文字部分的分析與探討,提供欣賞與研究的功能。國外專書也多以獨立篇章對於繪本中文字與插畫兩部分有所敘述說明,如由培利.諾曼(Perry Nodelman, 1992)所著,劉鳳芯翻譯的《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以及David L. Russell(1994)所著Literature for Children、Kathleen T. Horning(1997)所著From Cover to Cover: Evaluating and Reviewing Children’s Books、Carl M. Tomlinson & Carol Lynch-Brown(1996)合著之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以及Zena Sutherland(1997)所著Children and Books等皆為此類型兒童文學專書作品。
   
三、相關學術論文
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系所與研究生關注到生命教育與繪本的範疇,或
於理論部分,或於實務的部分,甚至是將理論結合教學以及將理論於實際教學場域中加以實現的研究也屢見不鮮。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情形,代表繪本對於兒童閱讀影響力之深遠已被認同之外,也可看見生命教育不僅在學校中生根發芽,隨著時間的累積,也將越顯茁壯。


諸如此類有關於生命教育教學時結合繪本的使用或以某種主題之數本繪本來設計一系列的課程,並於學校班級中實際操作,觀察其實施成效與結果之研究在近年來的論文中頻頻出現,並不使人陌生,例如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吳事穎(2003)的碩士畢業論文《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蘇黃美菊(2003)的碩士畢業論文《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等論文均在探討利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主題之教學活動的歷程與結果。另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謝素菡(2003)的碩士畢業論文《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也是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以繪本設計一套輔導方案,於其綜合課程活動時間加以實施,並觀察記錄其實施之成效結果的類似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吳芬玲(2004)之碩士畢業論文《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則為利用生命教育主題圖畫書,以讀書會的型式來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希望由此除了能讓孩子提升語文能力之外,更能學會看重自我、悅納他人、珍愛萬物的能力。此也為生命教育繪本與教學結合之一例。


而針對蘊含生命教育內涵的繪本做一探討與剖析之學術論文所佔的比例較少,且大多只針對生命教育其中一個內涵來作為分析的對象,例如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黃雅琪(2003)的碩士論文《兒童繪本內容之死亡概念分析研究》,即為以七0年代至九0年代中外繪本為其研究對象,探討其中所包含生命教育中關於死亡議題的呈現狀況。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何秀瓊(2003)的碩士畢業論文《論圖畫書對「死亡」的詮釋》,以及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張梅虹(2004)的碩士論文《近十年來台灣與歐美地區繪本中死亡概念之分析》等都是類似的研究作品。其均只針對生命教育中的「死亡主題」來做為分析闡釋繪本時的主要焦點。


目前國內尚未出現對繪本中所呈現生命教育中其他內涵諸如戰爭、環保、生態、孤兒、親情、性侵害等具社會人文關懷之主題做深入探討之研究論文,也無將各生命教育內涵做綜合討論分析之研究論文,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對於和英出版社之「關懷系列」繪本所含括的四大生命教育內涵,逐本做一完整且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期能使讀者或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對於此套繪本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瞭解。

 

 

 

 

 

 

 

 

 

 

 

 

 

 

 

 

 

 

 

 

 

 

 

 

 

 

 

 

 

 

 

 

 

 

 

 

 

 

 

 

 

 

 

 

 

 

 

 

 

 

 

 

 

 

 

 

 

第四節 和英關懷系列繪本介紹


一、和英關懷系列繪本背景介紹
和英出版社一直以系列作為出書之準則,即把類似相關的主題繪本統整為同一系列,已
出版了一百多冊繪本。如此分類可讓讀者從不同系列的繪本中,尋找出不同的詮釋方式。目前包含了「成長」、「關懷」、「Think」、「Love」、「幼兒幽默圖畫書」和「我們的故事」六個系列,每本都能契合系列之主題,形成連貫性明顯的叢書。

 
繪本的主要功能還是離不開「提供樂趣、增進了解、獲得資訊」。仔細檢視「和英」這十三冊關懷系列繪本,發現幾乎每本書都蘊含這三種功能,只是比例不一。這些繪本除了完整呈現原來風貌外,每冊書也都另編「和英之友」,將與該書有關的相關資料盡量融入,包括繪本、童書、特殊問題協助處理的機構等,使其成為一本十分有價值的參考書,「和英之友」也因此成為和英出版品的特色之一,可見編輯之用心(張子樟,2004)。

 

和英所出版之圖畫書以外來的得獎作品為主,此套「關懷系列」也不例外,其為當代繪本出版之主流,外國得獎之作品就如經過一層的品質保證與把關,精緻的製作與題材的特殊多元,一直頗受國內讀者的肯定青睞。張子樟(2004)即指出,這些作品觸及了新世界的兒童觀,也斟酌了社會的發展觀。不過如此當然也有被殖民化的憂慮,現今台灣本土作家參與繪本創作並不多,目前僅限於賴馬、徐素霞和陳致元等人有較受讀者矚目肯定的作品表現之外,其餘作家所創作繪本的質與量尚不及國外所出版之繪本,因此,於此方面,還留待給國內研究者及實務創作者進一步開展的空間。
  
二、繪本故事內容簡介
(一)《不是我的錯》
班上的一個小男孩掩著面哭泣著,老師詢問著班上同學,有人說那是下課以後發生的,
不關他的事;有人說沒有看到事情的經過,所以不知道他為什麼哭;有人說他很害怕,卻幫不上忙,只好眼睜睜在一旁看;有人說很多人欺負他,自己一個人也沒辦法阻止;有人說小男孩會被欺負要怪他自己……。大家紛紛說著自己的理由,都認為小男孩哭了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將眼光拉至在我們生活四周以及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戰爭、車禍、污染、爆炸、貧窮、饑荒等真的都和自己完全沒有關係嗎? 

(二)《發現小錫兵》
故事主角小錫兵,曾是小主人愛不釋手的玩具。到了九O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兒童
被五光十色的電動玩具吸引,小錫兵被冷落在一旁。之後,小錫兵經歷了一段落難式的流浪,飄洋過海來到了貧瘠的非洲。一雙拾荒的手,把撿來的空罐頭、小錫兵和芭比娃娃帶回家交給自己的孩子。父子倆一起動手把空油罐做成車身,魚罐頭穿孔成輪子,錄音帶盒變成擋風玻璃,還將芭比娃娃打扮成非洲公主的模樣。獲得重生的玩具,帶給孩子莫大的快樂,也成為一位從巴黎遠道而來的觀光客眼中的寶貝。英挺的小錫兵和美麗的芭比,隨著觀光客又回到了巴黎,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學博物館非洲區現代部門的珍藏。 

(三)《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原本生意盎然、綠草如茵的鄉村,鳥兒在天空中飛翔,孩子們在清澈的河邊嬉戲玩耍,
空氣清新,人們生活悠閒又自在。然而,自從挖土機來了以後,漸漸的鄉村變的有點不一樣,工廠進駐,小溪上蓋起了水溝,火車的鐵軌經過,鄉村裡出現越來越多的車輛。春去秋來,二十年的時間過去,挖土機的力量真驚人,鄉村的小溪已被填平,寬廣的道路取代了鄉間小徑,鄉村老屋被拆毀,夷為平地,換來高樓大廈與工廠的林立。孩子已經沒有地方可以玩耍,灰濛濛的天空再也不見和煦的陽光及飛翔的鳥兒,人們生活的緊湊又緊張,鄉村變得完全都不一樣了,因為鄉村再也不是鄉村。


(四)《家族相簿》
小妮絲好喜歡看家族相簿,裡頭記錄著家族裡有趣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全家福:爸爸、媽
媽、她跟姊姊,還有瓦堤亞叔叔。瓦堤亞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他對小妮絲很好,但他和小妮絲之間,卻有一些不能說出去的秘密,他時常利用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緊緊的抱著小妮絲,強迫小妮絲做許多她不願意的事情,並威脅小妮絲要保守這些秘密,否則,就將小妮絲最喜歡的家族相簿撕成兩半。小妮絲心裡好害怕,她不喜歡這種想講又不敢講的秘密,她不敢告訴她的姊姊碧莎,也不敢告訴她的媽媽,終於有一次,小妮絲為了逃離瓦提亞叔叔的侵害時,不小心被捕鼠器給夾住了尾巴,她大聲的呼救聲以及掙扎的響聲引起了碧莎的注意,最後媽媽也出動救出了小妮絲,瓦提牙叔叔的惡行終於東窗事發。媽媽將他的照片從家族相簿中撕了下來,他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成為大雄貓史拙夫的囊中物。

(五)《好好愛阿迪》
阿迪是一位患有「唐氏症」患者的小男孩,他喜歡跟鄰居的琪琪與阿強一起玩耍,他們
卻不喜歡阿迪老是跟在他們背後。一個夏天的午後,琪琪與阿強要去森林的湖邊尋找青蛙蛋,阿強不想阿迪跟著一起去,他大聲的把阿迪趕回家,然而,阿迪仍然默默的跟在他們後頭,最後,幸虧有阿迪的引導,琪琪才得以發現森林裡許多美好的事物,而她也從阿迪身上瞭解到,一個人的容貌外表其實並不重要,真誠善良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六)《再見,愛瑪奶奶》
八十五歲的愛瑪奶奶生了很重的病,有一天,她說:「我的生命,大概只剩下一年,不開始準備不行了。」於是,她開始著手寫他們的家族史;如往常般參加老人俱樂部的早餐會、整理庭院的花草等,愛瑪奶奶希望自己即使生病了,仍然可以像平常一樣的生活。漸漸的,隨著病情的惡化,愛瑪奶奶反覆進出醫院,變得越來越虛弱,但是她一點都不害怕死亡,因為她將死亡視為一段即將來臨的長途旅行,因此,她簽下了「拒絕急救」的同意書。這段最後的時間裡,愛瑪奶奶見到了她想見的親人與朋友,她心愛的孩子、孫子以及寵物「小星星」也一直陪伴在她身邊,這最後的一年,愛瑪奶奶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安詳及從容的活到最後一刻,而過去種種的失敗和痛苦,在此時均變成了美好的回憶。

(七)《爺爺的牆》
爸爸帶我去看爺爺的牆,那片牆上刻著很多人的名字,那些人在很久以前的一場戰爭裡
陣亡了。我們慢慢的一邊走,一邊找爺爺的名字,尋找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軍人;還有兩位和我爺爺年紀差不多的老婆婆與老爺爺相擁哭泣著。爺爺是在1967年過世的,爸爸和我的手指在牆上循著一排排的名字滑過,這片牆摸起來感覺很溫暖。最後,爸爸找到了爺爺的名字,他在爺爺的名字上擦了又擦,好像想把它擦掉似的,我們還一起拓印了爺爺的名字。這時有位小男孩和他的爺爺牽著手要到河邊玩,他的爺爺叮嚀著他把外套的扣子扣好,此時,雖然我覺得爺爺的名字能夠刻在這面牆上是很了不起的事,但我更希望爺爺可以在我的身邊,帶我去河邊玩,告訴我要記得扣上外套的鈕釦……。

(八)《煙霧瀰漫的夜晚》
夜色中的窗外煙霧迷漫,街上正在發生暴動,生氣的人們到處破壞東西。晚上我和媽媽
睡在一起時,有人砰砰砰的敲我們的門,我們住的公寓居然失火了,於是我和媽媽被迫前往收容所,可是我找不到我的小貓茉莉,不知道牠是不是也平安?而對街金太太的小貓也不見了。前往收容所的路上,街上路燈被砸壞,還有滿地的碎玻璃與空紙箱,看來滿目瘡痍,我心裡卻還是掛念著茉莉。到了收容所,我們遇見住在同棟樓的鄰居,大家都在討論是誰放的火。這時,我聽到媽媽叫我,我看見消防隊員兩隻手臂上各抱著一隻貓,是茉莉與金太太的貓,我高興的親了茉莉好幾下。這兩隻貓咪向來不和、天天打架,但聽消防隊員說他發現他們時他們卻是緊緊靠在一起的,現在又喝著同一個盤子裡的牛奶,而從不喜歡對方的媽媽與金太太也相視而笑了起來。這個令人心痛又混亂的夜晚,在此時,似乎也沒這麼糟了。

(九)《開往遠方的列車》
孤兒瑪莉搭上孤兒列車,開往遠方的列車上,十四位孤兒等待被認養,隨著火車一站站
的停駐,一位位孤兒皆陸續被人領養走時,瑪莉卻始終沒人收養。她心裡一直衷心期盼的是她會在某一個小站,看見多年前離她而去的母親來接回她,但是瑪莉的這個願望,隨著火車最終站的即將到達而慢慢幻滅,孤兒列車上,也只剩下她一個孤兒了。然而,在最後那個稱為「遠方」的小站,一對和藹親切的老夫婦十分高興的收養了瑪莉,他們告訴瑪莉:「有時後,你最後得到的會比妳原先想要的更好」。

(十)《流浪狗之歌》
  一隻狗從車窗被丟了出來,車子加速離開,狗兒在一陣死命追逐後不得不黯然放棄,停下來看著遠方的主人離他而去。牠左右張望著,嗅著地面,感到疑惑與茫然。牠定定地佇立路邊,猶豫地試著過馬路,來往的車子因閃躲牠而衝撞,狗兒則帶著肇事的不安,一邊回頭張望,一邊夾著尾巴逃跑。從此狗兒開始流浪的生活,牠在郵筒撒尿做記號;在垃圾桶翻找食物;在街頭被人揮趕;在巷尾尋找棲身之所。最後,當牠在海灘觀望,以為見到了狠心拋棄牠的主人,卻只能再次的失望仰頭長吠時,牠與一名孤獨的男童相遇了,男孩試探性的逐漸接近,狗兒絕望的心再度燃起了一絲希望。
  
(十一)《小紙箱》
小紙箱住在街上,獨自度過了無數個日夜,它每天漫無目的、四處飄蕩,來來往往的人
們也對它漠不關心,看都不看他一眼。小紙箱感到很傷心,他隨風漫無目的的飄阿飄的,當風停下的時候,他正好掉在流浪漢李歐的頭上,李歐非常的喜歡與珍惜小紙箱。他被李歐當成被子、桌子與書,當李歐心情不好時,小紙箱也會扮成車子、船與飛機來逗李歐開心,從此,小紙箱不再孤獨寂寞,因為他和李歐擁有彼此,再也離不開了。

(十二)《緋紅樹》
小女孩醒來,看見枯黑的葉子從天空飄落,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啊將她籠罩 ,她覺得
這世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瞭解她的感覺,快樂的事情都離她好遠好遠,而煩惱與壞事卻一件都躲不過。有時後,她真的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為怎麼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夜晚到來,就在她感到完全絕望的時刻,一株小小又耀眼的小紅樹苗出現在小女孩的面前,悄悄的等待著她,替她帶來了無窮的生機與希望,正如小女孩夢想的那般。

(十三)《陽光之家》
  外婆之前是跟提姆一家人住在一起的,後來她因跌倒受傷無法走路,已經在「陽光之家」住了五個星期。這一天,提姆第一次與爸爸媽媽一起來探訪外婆,一開始,他覺得「陽光之家」看起來很醜又討厭,而且他心裡有點害怕很久沒見到的外婆變成自己不熟悉的樣子。進到「陽光之家」中,外婆坐在輪椅上,看起來精神奕奕而且精心打扮過,提姆才感到放心多了,因為外婆還是以前的外婆。不過,雖然表面上看來外婆在這裡過的不錯,大家好像也都很愉快的聊天著,然而其實,外婆與媽媽心裡都非常的難過。媽媽覺得自責無法帶外婆回家,外婆則是想回家又不能說出來。隨著分別時刻的到來,大家本來都強忍著悲傷的情緒,最後,大家終於才都說出自己內心的話,並告訴彼此不論住在哪裡,永遠都是深愛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