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再見,愛瑪奶奶》時,我正好去探望罹患癌症的舅舅。看到他被化療折磨得不成人形,我很想用這本書做引子,跟整個家族和他自己,談談他的實際狀況、以及接下來的療程,好讓他在大家的協助之下,為新的旅程做更具意義的準備。可是我沒有獲得其他家族成員的允許,大家都認為他無法承受真相。在家族壓力之下,我只好閉嘴;但是我轉而對父母親說
:如果是你們,我會老實說。這話才一出口,空氣立刻就凍住了;儘管我們之間已經有幾次觸及死亡的談話,可是,面對肉身毀壞的恐怖想像,以及未知的死後世界,我們還是茫然。所以,我決定寄一本《再見,愛瑪奶奶》給我的父母親。
就像這本書中愛瑪奶奶自己說的:「我的生命大概只剩下一年,不開始準備不行了。」罹患血癌的愛瑪奶奶開始進行生命的回顧,她寫家族史、給親友寫告別信,簽下昏迷時不做任何急救的聲明書;面對越來越衰弱的身體,她知道「這些都是為了身體即將展開的旅行做準備。」最重要的是,她還讓本書的作者大塚敦子用簡潔的影像與文字,為她留下這份珍貴的死亡記錄。
並不是罹患絕症的人才需要為死亡做準備,就像 Dan Millman在《和平戰士的旅程
》中所說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患了絕症-它的名字叫『
出生
』。」死亡並非老人或病人的專利,可惜大家寧可迴避真相,因而死亡總是倉卒來臨,而生命,也總是草草結束;於是,無比珍貴的一生,只留下遺憾。
我多麼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人為死亡做準備-包括在「人是必死的生物
」的深沈提醒之下,為人生做更積極的選擇。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帶動另一種影像紀錄的形式,就像這本書所呈現的,臨終的告別、步向死亡的最後回顧。過去我們的家族影像多半偏向歡樂的,我們不敢用影像紀錄深沈的、哀傷的生命經驗,這正顯示了我們很難與親人分擔生命中最嚴肅的課題;因而生命中最大的寂寞,來自於親人之間的疏離。
也許影像可以幫助我們跨越這道鴻溝,因為影像有語言文字所不能觸及的角落;而影像語言,又是跨越年齡限制的。在《再見,愛瑪奶奶》這本書裡,我們就看到這些可能性。
所以,《再見,愛瑪奶奶》不應該歸類於童書吧!它應該屬於每一個人。
輯錄自2002.06.16中國時報「開卷」好書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