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學主義盛行、不鼓勵以畫圖作為職業選項的大環境中成長,呂游銘雖然從小就嶄露過人的繪畫天分,一路走來,卻是格外辛苦。他說:「以前那個年代,不鼓勵孩子從事和繪畫有關的工作。」還好,呂游銘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幸運,能遇到幾位影響自己很深的老師,其中小學時期的鄭明進老師,對他的影響很大,而記憶中童年生活的歡樂,和欣賞他的老師有絕對的關係。
一九五○年,呂游銘出生在臺北市萬華區,小時候特別喜愛畫圖,擔任公務員的父親也支持他的這項嗜好。他總是充分利用白紙,畫完正面,翻過來反面再畫,畫到沒有紙可以畫,就用火柴排列各種圖樣,因為火柴可以重複使用。不過這項舉動後來遭到禁止,他說:「後來弟弟也參與,沒想到玩出火來,把草蓆燒一個洞,就被禁止了。」
呂游銘還記得在龍山國校上學,當時的美術課,絕大多數都是被要求照「美術課本」某一頁照抄,或是偶爾由級任老師訂下一個題目,然後由學生自由發揮。有一天,在一年級的美術課,擔任學校專任高年級美術老師的鄭明進老師,在窗外看呂游銘畫圖,接著兩人對望了一下,鄭老師對他說:「你喜歡畫圖嗎?你畫得很好。我是學校的美術老師,你可以來我這裡畫圖。」於是他開始了「學徒」般的繪畫生涯。低年級的學生每天只有半天的課,如果是上午的課,呂游銘就帶著便當,吃完午飯就到美術教室畫圖,如果是下午上課,他早上就去畫圖,中午吃完便當,再進教室上課。
儘管每天都到美術教室畫圖,但是鄭老師對呂游銘畫的圖,只有啟發而沒有太多干涉,不用大人的眼光約束他的創造力,也不硬性規定繪畫的方法,還特別欣賞他在創作上的大膽表現。鄭老師帶著學生們到處寫生,有時還會自掏腰包買點心和飲料,請孩子們吃。跟著鄭老師畫圖的日子,讓他度過了快樂的畫圖時光。
呂游銘在小學低年級時畫的「鳥籠」作品,被鄭老師送到日本參加國際兒童畫比賽,獲得第一名,豐富的獎品來自日本,包括當時甚少見到的三十六色水彩、整套的水彩筆和木製寫生畫箱,還有專業的畫架。
升上國小三、四年級,因為當時念初中要經過考試,老師們都擔心呂游銘花太多時間畫圖,會耽誤升學,父母也擔心這樣畫下去,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對他喜愛畫的漫畫,更是排斥。他只好在放學後,到多位欣賞且支持他的同學家畫圖。這些同學和家人,不僅提供他畫圖的庇護所,對他的繪畫能力也大加讚美。初中畢業前夕,兩位瞭解和一直照顧他的師長,鼓勵他去念當時台灣唯一有美工科的復興工商,從那裡他再度遇到好老師,接受了最嚴格的訓練,但也享受到繪畫藝術的樂趣,和吸收大量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當年臺灣的大環境和社會,不適合「非主流科班」出身的呂游銘往純藝術的「畫家」之路前進,在服完兵役後,他決定以室內設計維生,但是對繪畫的熱情一直沒有熄滅,也持續不停的畫著。一九八三年,在家庭和事業一帆風順時,三十三歲的他,為了一圓成為專業畫家的夢,決定舉家移民美國。
轉型為專業畫家的想法受到很多勸阻,但從小埋下的種子、服兵役期間加強英文,以及沒有停止過的繪畫創作和熱情,都讓呂游銘意識到自己已經做了最佳準備,再加上畢業於外文系的妻子林玉枝也全力支持。於是他義無反顧,舉家遷到美國加州,從事專業藝術創作。
因為過去長期紮實的基礎訓練,呂游銘能以油畫、水彩、絹印、版畫等技法創作,造型和線條不僅有童趣,更有豐富的色彩,受到美日歐許多收藏家喜愛。經過多年努力,Michael Leu 已成為備受國際肯定的專業畫家,近幾年,呂游銘更重新為兒童創作圖畫書,他希望透過畫筆,將童年生活的場景和美好記憶一一呈現,《鐵路腳的孩子們》就是其中之一。
鐵路腳的孩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