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好狗 

劉清彥 (文字工作者)

掐指算算,這已是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第九本中譯作品了。
如此深受國內童書出版社的青睞,只證明一件事:伯寧罕的書實在太
受歡迎了。 

這些作品所以深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總能夠觸動小孩內心
深處的同理感受,反映他們的心聲,同時給大人一記發人深省的當頭
棒喝。伯寧罕常常在書中將小孩充滿愛與關懷的價值觀與豐富的想像
力,和大人以功利現實為主的思考方式與態度做對比呈現。小孩藉由
想像跳脫大人的箝制,馳騁在屬於自己的天地,將身為小孩的各種特
質彰顯得更明亮。

因為伯寧罕認為,儘管小孩在許多方面必須依賴父母,卻仍有一個屬
於自己的豐盛世界。

在描述小孩領養流浪狗的《寇特尼》故事中,我們再一次看見伯寧罕
精準犀利地表現前述理念。照大人的想法,有血統的狗才是具「功能
性」的好狗;小孩們找的卻是一隻「沒人要」、需要被關愛,在大人
眼中「沒用」的老狗寇特尼。伯寧罕透過圖文中的親子互動和對話,
清楚點出兩者的差異,也用接下來出人意表的故事轉折,狠狠嘲諷大
人的這種功利取向。

或許是不堪受辱的寇特尼意圖反擊,牠開始迎合大人的要求,展現十
足的功能性:穿上圍裙做飯、當服務生、拉小提琴、逗寶寶開心、打
掃、擦桌子、陪伴小孩,甚至在火災中救出小寶寶。這些「有用」的
作為完全符合大人功利的評價認知,可是非常有個性的寇特尼卻在完
成一切工作後,悄悄離開了。

不以「單線」說故事和開放的結局,是伯寧罕從《和甘伯伯去遊河》
(台英版)以來非常明顯的創作特色。就像這本書,寇特尼離家以後,
又開啟了一條新的故事線。小孩們在海邊度假時橡皮艇漂離岸邊,倉
皇中被一個莫名的力量拉回岸上。故事以小孩的疑惑畫下句點,留下
想像的空間,又讓看似寇特尼的身影悄悄在小山丘上露臉,隱約透露
思考的線索。

「思考」正是伯寧罕最重要的創作過程。他不僅創作時喜歡看著隨手
撕剪下來的資料思考,甚而毫無拘束地進行隨心所欲的冥想。他自己
不停地想,也意圖透過故事引領小孩和他一起思考。有時藉由圖文間
的空白,讓小孩以自己的想像去填補;有時則刻意在故事中植入懸疑
的段落,引發問題讓小孩思索。就像書中寇特尼突然失蹤又拖著一口
大皮箱回來,就不禁讓人產生許多疑問:牠為什麼離開?上哪兒去了
?箱子裡又裝著什麼?這種引領小孩思考的作法,讓他們不再是單純
的閱讀者,而成為故事的參與者。我們常常可以在伯寧罕的書中看見
他以極簡的文字搭配內容豐富的插畫(如本書中小孩選狗的經過、寇特
尼做家事和小孩度假發生意外的段落),或是抽離文字,直接以圖畫呈
現(如《莎莉,離水遠一點》小女孩的想像畫面 ),讓小孩在閱讀的過
程可以參與其中,像是看圖說故事般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詮釋,一邊閱
讀一邊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

伯寧罕說故事的功力的確令人折服,不過,真正讓他成功的關鍵是,
他願意蹲下來,在心態與姿態上和小孩以等齊的高度看待他們生活的
世界,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情感,特別是他們的想像力。不僅如此,他
同時兼顧大人的需要,讓大人和小孩在共讀的過程中,都能有自己的
思考和收穫。

輯錄自2001.8.27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