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童書試圖引導小孩,把對大自然和各種生物的好奇和想像,
發展成環保的興趣和關懷,培養對自然界與生態的責任感。《小蠑螈
,睡哪裡?》是做得非常漂亮的例子。
故事描述小男孩偶然在森林裡發現小蠑螈,帶牠回家。媽媽問他一連
串問題,例如小蠑螈要睡哪裡?吃什麼?能在哪兒玩?沒有朋友怎麼
辦?小男孩用他的想像,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房間變成適合小蠑螈生活
的地方。全書精緻的光影構成和充滿綠意生機的圖像,發揮了魔幻的
效果,神奇地創造出使任何小孩和蠑螈都能感受到友善和快樂的理想
世界。
這本書使我想到獲得一九六五年美國凱迪克金牌獎的作品《May I bring
a Friend?》,敘述一個小孩每天帶不同的動物朋友去皇宮接受國王和
皇后的邀宴。最後,國王和皇后應邀去動物園,和所有的動物朋友在
獸籠裡,高高興興地喝下午茶。黑白與彩色文替的圖畫既優雅又稚氣
,呈現完全屬於兒童的想像世界,絲毫沒有客觀環境的因素干擾。天
真快樂的結局,打破現實經驗法則。為國王和皇后喝采的旗幟,其實
只是小孩的想像。
另一本類似主題的圖畫書是一九七一年出版的《Can I Keep Him?》,
敘述小孩一再要求媽媽留下他帶回家的動物,從小狗、小貓到蟒蛇、
恐龍。圖像設計出想像與現實交疊的世界,很接近小孩的思考方式。
但一來一往的母子對話,則強調大人的「現實考量」。儘管小孩很講
理地一一回應母親的質疑,但圖畫裡為家事忙得不可開交的母親,跪
在地上擦地板,還得一臉無奈應付小孩隨興地異想天開,卻使人覺得
:小孩的想像雖然可愛有趣,終是不知天高地厚,與客觀環境絕不相
容。
相較之下,《小蠑螈》包含更豐富的概念,也以更細緻的圖文表現方
式,描繪小孩子的角色、想像的力量,及兩者在生態倫理方面的可能
性。書中圖畫常採取小孩的視覺角度,時近時遠,讓讀者跟著主角的
眼睛去觀察,感受和瞭解他的用心。故事的情節充分展現小孩角色的
自主與創造力。他設想周到,考慮小蠑螈各方面的需要。他的思考內
容,也包含小孩慣有的自我投射。小蠑螈在窗前的模樣,就像寂寞的
小孩在期待朋友。畫者生動傳神地強化了小男孩與小蠑螈的聯繫。這
種作法凸顯出一個生態倫理教育的理念:我們教導小孩愛護和認識自
然環境,或許應從友善的關心和情感上的接近,作為認知學習的起點。
書中大人角色沒有出現在畫面上。她的問句不是否定,而是引導,教
小男孩一步步思考他對寵物的責任,很像優秀的本土創作圖畫書《我
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都以輕鬆趣味的故事提醒小孩:養寵物的同
義詞是負起對待生命的責任。不過,《小蠑螈》不僅著墨小孩與寵物
的關係,更具體勾勒出以寵物為主體的生態環境。
小男孩最後掀去屋頂,鳥兒自由來去,他和小蠑螈一起睡在星空下,
象徵重新界定文明與自然的界限。大自然進入人的生活空間,文明建
築變成自然的一部分,人文與自然共生而非對立,想像與現實之間似
乎更為接近。
這本書應會激發小讀者產生更多對這個主題的想像。想像,是理想成
為現實的開端。這本書做了美麗的示範。
輯錄自89.10.30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