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藝鏡大冒險

宋珮 (中原大學講師)

約克.米勒的《挖土機年年作響》(1973)和《發現小錫兵》(1997
)兩本圖畫書在二○○○年出版中譯本後,引起許多回響。雖然先前
他替約克•史坦納配圖的《森林大熊》和《再見,小兔子》已經有了
中文版本,但是由他一手包辦文圖的作品,似乎更顯露出他用圖畫說
故事的功力。因此,他去年自寫自畫的新書《書中之書》近日推出中
文版,喜愛他的讀者自然想先睹為快,看看這位一九九四年安徒生大
獎的得主,如何用他精心布局擘畫的功力再呈現新作。

約克.米勒的作品一向有多重的層次,在《挖土機年年作響》裡,他
用細膩的畫風,讓小讀者循著他鋪設的線索,看到鄉村的演變;但是
對成人讀者來說,會更深切地體會到人類在工業文明中失去的東西。
《發現小錫兵》類似安徒生的小錫兵故事背後,藏著作者對西方文明
犀利的反省。這兩本書都是無字書,約克.米勒藉著極具真實感的圖
畫,描繪出時間的遞變,並且利用畫面中刻意安排的文字傳遞訊息,
或是意有所指的反諷。《書中之書》沒有明顯的時間因素,卻創造了
迷惑人的空間場景,這本讓讀者彷彿可以走進去的書在故事之外,還
藏著什麼未盡之言呢?

兩面鏡子中反覆出現的倒影、畫中之畫這類重疊的圖像從來就令人迷
惑,讓觀者想要追根究柢,好奇最終的圖像到底在哪裡。這樣的圖畫
不僅給孩子無窮的想像,也會引發他們思考「無窮」是什麼。約克.
米勒藉著這種圖像創作方式,讓小讀者產生好奇,進而走進書裡,自
己找答案。作者在文字和圖像上都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帶著小讀者
打開封面,隨著書中的「你」走進書頁,和陷在書裡的作者「我」見
面,並且還救了作者,再走出書來,整個過程與閱讀的經驗剛好形成
類比。

而書中的作者呢?一開始他就向讀者求救,因為他陷在重複的創作中
無法自拔,直到小孩幫他叫停。小孩告訴他自己喜歡貓咪,問他為什
麼要一直畫兔子,他的回答是:「現在所有的正牌圖畫書畫家都在畫
兔子書啊!」最後,小孩陪他走出層層的書頁時,他愈變愈小,需要
靠兔子把他帶出去,孩子卻愈來愈大。

其間,當書裡的小孩爬上畫家的椅子,寫上「無限到此結束」時,可
以在畫家的工具架上,看到一本藍色的書,書名是《如果在冬夜,一
個旅人》。把這本書放在這裡,約克.米勒是要告訴讀者,《書中之
書》是從卡爾維諾的書得到靈感嗎?而他確實運用了類似的敘述口吻
與層層相扣的鋪陳方式。

若是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介入小說寫作的後設小說,
那麼,《書中之書》會不會是一本談論圖畫書創作的圖畫書呢?約克
•米勒確實藉著小孩和作者相遇的過程,巧妙表達出圖畫書作家的處
境,並且表明了自己對圖畫書的看法:圖畫書是為孩子創作的,要符
合孩子的需要,不是為了滿足作者的創作欲望,更不必跟隨潮流。而
且,一本書完成之後,作者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書的孩子,這些似
乎就是約克.米勒的結論。

不過有趣的是,《書中之書》的創作方式比約克.米勒以往的作品更
清楚劃分出了閱讀的層次,一方面它是為孩子創作的,因為作者為小
讀者設計了一段新奇的閱讀之旅;一方面它又是資深作者及畫家自己
的深切反省,在書裡他現身說法,把自己的心得提供給所有參與圖畫
書工作的人參考。如此看來,約克.米勒的圖畫書從來沒有忽略過成
人的觀點,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總能同時滿足小讀者與大讀者的原因
吧!

輯錄自91.11.24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榜